《燃烧女子的肖像》是一部充满激情和禁忌的电影。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法国布列塔尼,年轻有才华的女画家玛莉安被委托完成一幅富家小姐艾洛伊兹的肖像画,但要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
玛莉安和艾洛伊兹在一个孤岛上度过了很多时间,白天,玛莉安悄悄观察着艾洛伊兹的一举一动,晚上则尽情地画下她的形象。在这个过程中,两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尽管身处礼教束缚的时代,但他们渐渐产生了禁忌的情愫。
随着艾洛伊兹的婚礼日益临近,她们的爱火却越来越炽烈。这种禁忌的爱情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展现,观众们被深深地吸引着。诺米·梅兰特和阿黛拉·哈内尔的精彩表演,将两个角色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燃烧女子的肖像》不仅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也是一部关于自由和追求真实的电影。玛莉安和艾洛伊兹为了他们的爱情,勇敢地挑战了社会的束缚和道德的限制。他们的故事让人们思考,爱情是否应该受到任何限制和约束。
总的来说,《燃烧女子的肖像》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通过精彩的演员表演和扣人心弦的剧情,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激情和禁忌的世界。这部电影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引发了对于爱情和自由的思考。
一个人是自由的,开怀大笑却要两个人才好。
告别前夜,埃洛伊塞说自己会记得第一次想要亲吻玛丽安的瞬间。玛丽安问她是何时,她却不答。起初我以为,那个时刻出现在她问玛丽安是否尝过爱之滋味的夜晚,后来却觉得应当更早,早至玛丽安得知她只听管风琴不闻交响乐之后,一边努力解释,一边弹得有些不成样子的《四季》。那时的玛丽安慌乱弹着,怎么也记不起谱子,而一旁的埃洛伊塞却是怎么也不愿将目光从她脸上移开。
所以她才会在独自出游归来后对玛丽安说:
“一个人的时候,我感受到你说过的那种自由,但同时我又想念着你。”
此处“想念着你”为俄版译法。私心更偏向英译: In solitude, I felt the the liberty you spoke of. But I also felt your absence.
我又想起你说的话,可它们却提醒着你的缺席。
-
那时的埃洛伊塞在外表的冷漠提防下,内心或许早就相信了玛丽安只是一个散步的同伴,且是一个总在忐忑不安地关注着她,为了缓解她的焦虑而讲述米兰曼妙生活的善良美丽的同伴。
所以当玛丽安向她坦白自己的身份时,强烈的被欺骗感让埃洛伊塞再一次披上冷漠愤怒的外衣:难怪你会有那样的眼神;难怪你那么努力地说服我相信“流放”遥远城市的美好之处,原来只是出于负罪感。而她面对第一幅肖像的不以为然,也更多是同样情绪的流露。陌生失真的不仅是肖像中的自己,更是几日来朝夕相处的玛丽安。曾让她觉得那么亲近的人,忽然如此遥远。
可还是喜欢她啊。所以才会叫她留下再画一次吧。
接下来便是甜与心碎的混杂。小心翼翼又难以遏制的愿望与冲动,就像埃洛伊塞熟睡后,玛丽安悄悄拿了纸笔坐下来为她画像。在单向的注视猝不及防被回望的无措和喜悦里,在几度戛然而止的克制之中,观者感受到的却是久久难以冷却的炙热。
悄悄除却两人作为画家与模特交替改换的位置、彼此抛掷的目光,更难忘是她们的接触——海滩上手的缠绕、礁石后唇的紧扣、脸颊与脖颈的相嵌、拥抱与贴耳的衷情。
交合过程本身被最大化地隐去,没有炫技,没有妖冶,没有失真呻吟,唯一有意给人误导的特写镜头也只是玛丽安用手指向腋下涂擦不可言说的药草。取而代之是看上去有心无意的暗指——比如镜子将爱人面庞映照在下体,又比如手指在书页间穿梭拨弄。
导演对腋窝镜头的解读-
影片的古典油画质感从设色到构图屡屡让人屏息。纵使前半程玛丽安凭记忆作画艰难迟疑的笔触偶尔会导致分神,孤岛般的叙事空间还是让人始终深陷。
到了全片灵魂所在的篝火戏,火堆两侧的玛丽安与埃洛伊塞望向对方的目光专注到失神的地步,脸庞却在火光中摇曳。她们笑,又收起笑,惊觉彼此的探询在此刻得到确证。而表面安静平和端坐在观众席的我,觉得自己也几乎要随着那段阿卡贝拉简短反复的唱词与逐渐攀升的旋律,燃成一场熊熊大火。
可她们究竟在唱什么呢?
Non possum fugere. 我无法逃脱。
Non possum fugere.-
无法逃脱爱意痴缠,也无法逃脱孤岛外的世界。影片只有在提及这种联结的时候才会象征性地引入男性的实体,其余男性形象几乎都只是话语中的能指。就连致使女仆怀孕的人也从未被问及;那枚精子是他留下的唯一痕迹。
第二幅肖像完成了。一幅画什么时候算是画好了呢?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仪式,就只是停笔而已。两个人并肩沉默,无措又失落。玛丽安不能再将它毁掉,只能任由它将心爱之人带离自己身边。
这一幕,情绪的弦在紧绷后终于断裂。她们争吵,像是质问对方为什么不够勇敢,却也在责备自己。或许埃洛伊塞多少还有些天真果敢,愿意放弃婚事,捍卫深情。或许玛丽安拥有不同于寻常女性的自由,应是有更大的反抗空间,可她怎么敢拿埃洛伊塞的未来做赌注。沿着既定的轨道,埃洛伊塞至少会在米兰过上富裕安乐的生活;若是反抗,她不知道等在尽头的会不会只是万劫不复。
很快,这肖像就会在遥远城市一户陌生人家的墙壁上等待埃洛伊塞,像很多年前玛丽安的父亲为埃洛伊塞的母亲所画的肖像一样。(与此相对,埃洛伊塞的母亲恰是要借着女儿的远嫁,找回自己婚前生活的世界。)
“不要遗憾啊。你要记得。”
她们也不是没有勇气,只是。
就这样,一对从不曾企望回到“人间”的恋人,一个成了为留存记忆而作出诗人选择的俄耳甫斯,一个成了在黑暗中主动叫爱人回头的欧律狄刻。但当离别在即,女仆面前的花束枯萎凋零,她手中刺绣上的图案却鲜艳挺拔如初。
恰好也是红与绿-
后来我们得知埃洛伊塞珍存着玛丽安的自画像,也看到她在音乐厅独自听着玛丽安最初弹给她的旋律流泪。她幸福吗?不幸福吗?是不是真的只能偶尔,在能与玛丽安建立联系的事物上,找到一些自说自话的安慰?玛丽安似乎是更幸运的一方,在告别埃洛伊塞后的若干年内,两次确认这份记忆仍被爱人留存。但欣慰和心痛究竟哪个更多呢。
所幸影片像是留了扇窗户似的,让这份成全与心碎不至无人知晓:画室的女学生似乎隐约觉察了什么,先是无心地取出那幅被玛丽安放进储藏室的《燃烧女子的肖像》,又在绘画习作之中感知并描绘了老师压抑的离愁。
她看到了老师的心事,又或是,想到自己的。
就像我们在片尾长久地看向埃洛伊塞哭泣的脸,或许也会流泪,却说不清是谁的眼泪模糊了谁的视线。而在玛丽安的视角之外,我们又何尝不是想起了自己记忆中的那个人。
P. S. 为之后查找方便,附上近日陆续所做的功课:
·关于口袋历史与女性着装革命的日记《玛丽安的口袋》/img.php?url=https://www.douban.com/note/741271187/·关于俄耳甫斯神话的日记《欧律狄刻的声音》/img.php?url=https://www.douban.com/note/740751104/·关于影片取景地的日记《布列塔尼的海岸》/img.php?url=https://www.douban.com/note/740982976/·关于片中画家之手实际主人的广播/img.php?url=https://www.douban.com/people/44987965/status/2684395448/·收集了部分电影推广小卡片的广播/img.php?url=https://www.douban.com/people/44987965/status/2680731828/
期待相逢。
The Coast Of Brittany (Whistler 1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