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斯先生》是一部结合了剧情、惊悚和传记元素的电影,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33年,一位名叫加雷斯·琼斯的年轻威尔士记者来到苏联旅行,想要揭示共产主义乌托邦背后隐藏的现实。他开始进行一项调查,试图揭露政府掩盖的乌克兰饥荒真相,然而他的努力很快受到了苏联审查机关的阻挠,甚至遭到了一些对斯大林政权抱有好感的西方记者的阻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纽约时报》的总编辑沃特·杜兰蒂。
在现实生活中,琼斯是第一个在西方媒体报道苏联1932-1933年大饥荒的记者。然而,由于许多知识分子对苏维埃政权持同情态度,他的报道并没有得到接受。同时,杜兰蒂也隐瞒了大饥荒的事实,这在后来引起了批评。他因为对苏联的持续报道而获得的普利策奖也被《纽约时报》称为是“我们为之感到内疚但可以做出解释”的一个奖项。
《琼斯先生》通过讲述琼斯的故事,揭示了当时苏联政权下的真相被掩盖的现实,以及一些西方记者对此的阻挠。这部电影引人深思,让观众反思媒体的角色和责任。
三十岁生日之前,威尔士记者加雷斯·琼斯在中国热河省一带死了。有人怀疑杀死他的匪帮,甚至和他一起被抓、却获得自由的德籍同事,可能都与苏联秘密警察有关。尸体被发现时,后背有三处枪伤。死之前,他在调查伪满洲国的情况。
这位死于中国的外媒记者,就是本片的主角琼斯先生。两年前,二十八岁的他带着对苏联制度的质疑来到莫斯科,偷偷绕过当局监视,赶赴乌克兰境内的斯大林诺镇,看到了乌克兰大饥荒的真相。他因此成为第一个亲眼见证这场可怕人祸的外媒记者,很快被愤怒的苏联当局驱逐出境。
琼斯进入苏联,正值1933年。那时整个西方世界还在大萧条的泥淖中挣扎求存。影片中,他遇到的人大致分两种:一类对西方社会制度彻底失望,在苏联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进程中,他们看到了人类的未来;另一类人虽然不认同苏联模式,却相信历史决定论,认为斯大林的高压统治,或许是唯一适合这片土地的治理模式。
前者相信,滚滚向前的红轮必然伴随代价,作为代价的人命值得被牺牲;后者则不那么在乎苏联治下的人命,认为历史证明,大规模的非正常死亡,已经是这片土地的宿命。
夹在两者之间的琼斯,还很难割舍自己的同情心:因为外祖父在乌克兰开办农场的缘故,他的母亲曾在斯大林诺镇教过英文。那时小镇还另有其名,还麦浪滚滚,还没有经历过饿殍遍地、百万人丧命的寒冬。正因为这层联系,他从小接触俄语,对乌克兰怀有缥缈而又实在的乡情,说一口流利俄文,虽然当地农民一听就知道他是外国人。
他年轻、聪明、对真相有执念。进入苏联的时候,他刚刚采访过希特勒,看得到政治强人的崛起,正在把世界推向灾难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