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袈裟》是一部动作古装电影,故事背景设定在明朝末年,那个时候奸佞当道,社会动荡不安。锦衣卫是当时的强梁,掌握着巨大的权力,但江湖上的少林寺却始终扶危济贫,维护正义,这让锦衣卫的头目王澄对他们怀恨在心。
为了对付少林寺,王澄设计了一个毒计,派遣得力手下祁天远化名金光寺僧人了空,潜入少林寺,企图成为少林的主持,以此来统治天下。少林的门生惠能得知了王澄的阴谋,立即赶回少林寺,途中遇到了在草原上拦下惊马的少女林英一家。
与此同时,王澄带领锦衣卫进入少林寺,欺压住持圆慧,让位给祁天远。祁和圆慧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交锋,他们都不留情面。关键时刻,惠能及时赶到,并从住持手中夺得了象征少林正法的木棉袈裟。为了将来重振少林,惠能决定保护袈裟逃走,而祁等紧追不舍。
这部电影讲述了正邪之间的抗争,是一段流传千古的传奇故事。
人有七情六欲——即使和尚也难免。因此,在许多电影中,爱情粉墨登场,或闪亮,或黯淡,却总会撩动人的心弦——即使以出家人为主角的电影,也不例外。
《木棉袈裟》是老片了,23年前的1984年上映的。当年的首映我是没看的,但此后,应该是通过其他渠道看过这片子的。也因此,片头曲中的“袈裟木棉做”一句,至今依然能哼唱两句,对其中的拳打脚踢也有印象。小孩嘛,看的就是个热闹。
昨晚,电影频道又放映了这部老片。我是半中间打开电视的,只看了末尾半小时的。刚好看到主角慧能和尚与女主角林姑娘的一段感情戏。
林姑娘发现慧能是和尚后,十分震惊和失落:她早已对慧能暗生情愫,而出家人的感情是不会有结果的。
慧能倒也想得开,说是国家动乱,奸臣当道,“林姑娘也应放下儿女私情”,共赴国难。当林姑娘跨前一步,动情地叫了一声:“丁大哥(应是慧能隐姓埋名时用的姓。)!”时,慧能双手合十:“贫僧慧能。”
再多的情愫,再乱的情丝,都只能挥剑斩断了。两人无语。片里响起插曲《何必当初相识》:“何必当初相识,你我原本是路人。不断须断该断,不尽须尽该尽,不了须了该了,不分须分该分……”
既“须”,还“应”,不舍、无奈、毅然……种种复杂感情都揉在歌里了。
之后,林姑娘当然是放下儿女私情,和慧能并肩战斗,杀了奸贼祁天远,夺回木棉袈裟。在接任少林方丈的典礼上,将要披上木棉袈裟时,慧能回了下头,看了一眼站在门边的林姑娘,还是毅然转身,披上了木棉袈裟。在场观礼的所有人都随着慧能跪下了,唯有林姑娘站着。站了一会儿,黯然转身走了。慧能起身时,目光在人群里搜寻着林姑娘,却哪里还有伊人的芳踪?!
片子到这里就完了。林姑娘最后的结局没有再赘述了。按照人物性格来推测,应该是回去做个侠女,放下儿女私情,为国为民,保家卫国。而慧能,也肯定是做个好方丈,把少林寺管得好好的。只是偶然在静夜时,会想起当年的林姑娘吧。
这是20世纪80年代的片子,片中的爱情,自然也带着1980年代的痕迹。所谓“儿女私情”,是次要的;家国大义,才是铁肩要担负的。这,姑且称为古典主义的爱情吧。
接下来,说说《大话西游》。
看过《木棉袈裟》的网友可能不多,所以在情节上,我多说了几句。《大话西游》我就不饶舌了。只说两处。一是至尊宝戴上金箍的一场。一是最后孙悟空看着城楼上的一对情侣,说了句“香蕉拔蜡”,拿着金箍棒,转身奔赴茫茫前尘。
戴上金箍,意味着从此放下儿女私情,一心向佛。至尊宝在这里,同样是“不断须断该断,不尽须尽该尽,不了须了该了,不分须分该分”。和慧能的心路历程极为相似。都有“大事业”和“小感情”的挣扎。
不同的在结尾。城楼上的情侣,女的该是至尊宝曾经的最爱。她最后应该“从此过上幸福的日子”吧。虽然没有“踏着七彩云霞”来迎娶的盛况,但该是另一种俗世烟尘中的幸福。惘然的是孙悟空,能怀念的,只有留在心上的一滴泪。
这后一段感情,我姑且称之为“后现代主义的爱情”。同古典主义的爱情一样,依然有“儿女私情”和“大事业”的对立;而好男儿的选择,也没什么不同,依然是“铁肩担道义”。不同的,是女性的选择——一份俗世的烟火幸福,应该不过分吧。
附上《木棉袈裟》的插曲《何必当初相识》:
白桦/词 顾嘉辉/曲
徐小明/演唱
难说我无情
难怪你伤心
难得三生有幸
难忘一往情深
心中有谁同行
相依相知相亲
何必当初相识
你我原本是路人
不断须断该断
不尽须尽该尽
不了须了该了
不分须分该分
茫茫天涯路
处处是浮云
只因辛劳伴往
你何苦枉自痴情
贻误锦绣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