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是一部电影纪录片,讲述了2013年4月15日发生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幸存者们的故事。
感谢 Rachel 和 卡啡 纠错,已更正。
之前在《晓松奇谈》上有看过一个介绍HBO(全名:Home Box Office)的广告,男主主角分别打电话给父母和闺蜜,说自己的试镜过程,说者一脸眉飞色舞,听者越听面色越凝重,问:“你不会上当了,要拍三级片吧?”
主角答到:“不是,你想多了,我要拍HBO了!”
然后两边再一起尖叫起来”哦,真的吗?HBO?你确定吗?太棒了,那我们要庆祝一下。“
虽然广告有点恶搞,但也说明HBO影片一个风格,那就是影片无下限,只有你没想的,没有他不敢拍的。但做为一个收费频道,如果只有简单的黄暴,想吸引选择广口味刁的美国客户也是不可能的。
1972年开播,几十年的运作,大量优质美剧成就了“HBO出品,必属精品”的口碑,代表作有《血战太平洋》、《兄弟连》、《黑道家族》、《欲望都市》、《冰与火之歌》(马丁老爷子钦点由且只能由HBO拍摄),以及前段时间刷爆朋友圈的《西部世界》。
这部纪录片与HBO连续剧风格完全不同,是用以纪念2013年4月15日发生在美国波士顿的一桩爆炸案。
每年波士顿马拉松会于四月的第三个星期一美国的爱国者日在波士顿举行。这项由1897年开始的世界上最古老运动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做为世界六大马拉松赛事之一的波士顿每年在这个时候全城都进入沸腾状态。42.195公里的路上有体能极限的痛苦也有陌生人带来的感动,这也正是体育的魅力所在。
爆炸发生在下午2013年4月15日14:10分,普林斯顿大街终点线附近,两个由高压锅改制成的简易炸弹在人群中爆炸,相距不到百米,间隔仅12秒。造成3人死亡其中1名为中国人吕令子,一名8岁男孩,超过260人受伤,场面一片狼籍,鲜血染红了人行道。
纪录片里我们可以看到爆照发生后波士顿警方的迅速反映,立即拉起隔离栏杆开始救护和维持秩序,观看比赛的人群有条不紊地疏散,参加救助的群众专业度非常高,知道如何利用身边一切可用的东西如衣服和手包带子等进行止血包扎。
很多人都是每年举家前往观看,为陌生人加油,结果一家几个人受伤。一个受害者说他送到医院的时候体内只有一品脱的血。事发30分钟内有90人被送到医院,如果不是在现场被包扎过,估计死亡数量会更惊人。
波士顿环球报一个摄影记者说,当他刚到栏杆边上拍照的时候,一个警察对他说“请不要拿惨状来做报道。”他说他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他代表了那些不能到达现场的民众,他说自己将受伤群众无助的样子暴露在世界面前是贬低了他们,感到非常内疚。后来他特意重新拍摄了他们康复的过程,坚强而勇敢。
这也让我非常感动,相比之下,某些国家一有事件发生的时候,拿出来大做文章的都是这类“感人事件”,越煽情越好,越催人泪下越好。而看这部纪录片,你能看到人们那种坚强不屈,那种被迫重新学会乐观生活的态度。
4月18日警方公布了两个犯罪嫌疑人照片,5小时后,两人在麻省理工大学枪杀了一个巡警后劫持了一个中国留学生的车。4月19日零点过后,在一加油站该留学生得以逃脱并跑到马路对面另一加油站报警。随后警察发现了两人并展开枪战。混乱中一人逃到车上,开车碾过另一人身体继续逃跑。从重伤身亡的肇事者身上提取指纹后发现两人是兄弟,塔梅兰·察尔纳耶夫与焦哈尔· 察尔纳耶夫,来自于塔吉克斯坦,属于极端圣战组织,弟弟焦哈尔随后在沃特顿将其擒获,他说:“我想改变这个世界,以伊斯兰的名义,炸死这些人,我将为自己的目标,伟大的使命而献身。”
观看该记录片并不轻松,绝对不会像看《地球脉动》那样带给你愉悦的观影体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它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动,生命并不总是完美的,谁也无法预料到何时会有意外到来,但保持一颗顽强面对生活的心,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坎。
TED有一个叫向死而生的演讲,讲师BJ Miller大学时候被11000伏高压电流击穿手臂和脚,从此失去双腿和一只胳膊。毕业后成为一名临终关怀医师一名处方医师,帮助那些终将走向死亡的人。19分钟的演讲,讲师始终眼眶湿润,语速缓慢,可见自揭伤疤仍会带来悲痛,但给人的感觉始终是被尊重的而不是被可怜的。
他以不完整躯体重新设计生活,重新认识死亡,并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获得了别人的尊重。有过死亡体验,知道人在那个状态最需要的是什么,不成为负担累赘,不称为废物,并且活得舒适有尊严。他说:“对大多数人而言,死亡带来的最大恐惧不是在死亡本身,而是慢慢死去,充满痛苦的过程。”
我们在《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这部纪录片里面也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人,有海军陆战队退役人员,双侧截肢但重新活了下来,重新开始走,跑,开车。他们以自己的经历,感同身受的给予那些截肢的受害者以精神上的救治,让他们重建生活,重建信心。
一个长辈,前几年中风后半身不遂,每次回老家的时候我都会去看望他。这两年精神状态比之前刚出院那两年好很多,虽然行动还是不方便,但头脑却越来越清醒。家人说他每天还是要抽烟,要喝点小酒。他说他不是想死,只是想在还能感觉到时候感觉,烟酒是他的嗜好,如果什么都要戒了,活活等死,还不如该干什么干什么。反正再坏的情况也经历过,我想这也许就是看穿生死,平静的就像吃饭睡觉一样。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但我想大多数人最后的死亡状态都不会是这两种之一。《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给我们带来的感觉或者说是意义也是如此,面对既定现实,让不完整的部分成为自己生活的必须组成。即使你拒绝接受,但它依然存在,人生没有倒带,生活总要继续,与其自怜自艾成为一个负担,不如放开一切,只有真的面对不完美不完整的自己才能重新设计生活,重新开始,我们总能找到剩余生命中那个让你发光的点。向死而生,当最后死亡真的来临的时候,我们可以跟自己说这一生没有荒废,没有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