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赛魅影》是一部结合了剧情、喜剧和运动元素的电影。故事围绕着莫里斯·弗利特克罗夫特展开,他是一位坚定的乐观主义者。这位46岁的起重机司机曾经是一名喜剧特技潜水员,偶然间获得了参加1976年英国公开赛高尔夫预选赛的资格。
莫里斯从未打过一场高尔夫球,但他却以121杆的成绩创造了最低纪录,结果却被组委会禁赛。然而,莫里斯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多次通过猫捉老鼠游戏获得参赛资格,并使用越来越风趣的假名来伪装自己。他的行动让政府头痛不已,但也使他成为了民间英雄,被广泛接受和赞扬。
《公开赛魅影》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展现了一个体育弱者的奋斗故事。莫里斯的乐观主义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令人钦佩,他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展示了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只要有勇气和毅力,就能够战胜一切。影片中的喜剧元素和运动场景相互交织,为观众带来了欢乐和感动。
高尔夫有多难?
莱德杯期间,迈克尔·乔丹在与斯蒂芬·库里对谈时,曾表示:“高尔夫是我碰过的运动中难度最高的。”
但有人,偏偏不信这个邪。
比如莫里斯·弗里特克罗夫特 (Maurice Flitcroft) ——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的这位仁兄,就从来不在乎高尔夫的门槛。以至于他敢在从未下场打过18洞的情况下,就报名参加了1976年英国公开赛的资格赛,还阴差阳错被允许参赛!最终,以121杆的大满贯 (正赛或资格赛) 最差成绩,永远载入了高尔夫的历史长河……
弗里特克罗夫特的传记电影《英国公开赛魅影》这显然不算励志的黑马传奇,更像是“无知者无畏”的莽撞闹剧。但正因为拥有了“高尔夫史上最差球手”的恶名,弗里特克罗夫特去世14年后的今天,他胆大妄为的生平竟然被拍成了电影,并将在下个月全球公映。
这部名为《英国公开赛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n) 》的电影,由BBC影业出品,并得到了英国电影协会 (BFI)的资助。10月12日,也就是下周二,它将在伦敦电影节进行全球首映,并在下月进入全英国院线上映。
公开赛魅影 预告片专门发行文艺片和独立制片的索尼经典电影品牌得到了这部电影的全球发行代理权,根据索尼方面的消息,本片有可能在中国地区公映。
121杆,他打爆大满贯每一名高尔夫球手,都是从到处啃地的“小白”开始。打不好球,并不丢人。但当你连挥杆都没打对方向时,就去挑战大满贯资格赛,这就有点过于胆大妄为了。
当弗里特克罗夫特站在1976年英国公开赛资格赛发球台上时,已经46岁,正式职业是一名起重机司机。在这之前,他从来没有打过哪怕一场高尔夫。而在这之后,他的整个余生,就是与英国公开赛的主办方R A (皇家古典高尔夫俱乐部) 较劲,试图冲破一个个禁令,出现在下一场带有英国公开赛标志的Tee台上。
弗里特克罗夫特本人尊容高尔夫,可不是弗里特克罗夫特第一次拿来冒险的对象。尽管身材瘦小,他在当兵时就迷上了拳击,据说能达到英联邦次中量级冠军的水准。退伍后,他进了一家造船厂,得知当地马戏团正在寻找表演跳水的人,他又以一贯的热情毛遂自荐,写信自称在军队练过跳水并达到国际标准。这番大话当然换来积极回应,对方马上让他开工。结果,从来没跳过水的弗里特克罗夫特,在第一次表演中背部落水,直接摔破了一个肺,爬上地面后大口喷血……
玩命之后,这位“堂吉诃德”式的人物选择了一些相对安全的梦想,他玩起了文艺,给流行歌曲填词,开始尝试画画……但真正能让他谋生的,只有回到船厂开起重机。直到1974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弗里特克罗夫特无意中听到了BBC高尔夫电视直播的片头音乐,接下来目不转睛地看完了一整场职业巡回赛,从此陷入到对小白球的迷恋不可自拔。
弗里特克罗夫特用积蓄订购了一套球具。在等待球杆运来的过程中,急不可耐的他将丈母娘的拐杖倒着拿,在自家地毯上练习推杆——这让人不禁想到了塞维·巴列斯特罗那神乎其技的短杆,就是用扫帚绑上生锈的3号铁杆头在沙滩上练出来的。
从未打过18洞就敢挑战大满贯…起初,弗里特克罗夫特的学球事迹艰苦却又励志:为了练球,贫困的莫里斯不时潜入当地的球场打“霸王球”,两三杆过后,他的尝试就要被巡场追赶而打断。不得已,他会去图书馆借了本高尔夫教科书,跑到附近的学校里,将一块块草坪打得满地开花。
但与其他高尔夫菜鸟不同的是,这样“打游击”式学球两年之后,弗里特克罗夫特就认定自己的水平已经“可以去打大满贯”!由于理论上,英国公开赛面向全球所有高尔夫球员“公开”,所以他申请参赛,却在报名表的差点一栏填上了“职业”二字——尽管他从未打过一轮完整的18洞,也没有业余球手的差点证明。可就是这样,R A居然真给他安排了开球时间,大概官员们也没想到会有个疯子报名参加大满贯。
就这样,高尔夫历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1976年7月2日,降临到了英格兰佛尔姆比高尔夫俱乐部 (Formby Golf Club) 的1号洞发球台。开球之前,同组两位球员奇怪弗里特克罗夫特的球包里为什么会有15根杆,不得已,他只好随便抽出一根扔给了球童。然后在四名记者面前,插好tee,打出“身为职业球员”的第一杆。“那个球弹道很高,然后落到发球台前面,几米的地方……”他后来回忆道,“还不算太糟糕啦,如果球把官员的脑袋给砸了,那才是悲剧。”
长草中找球的弗里特克罗夫特同组球员、场边的记者和观众都看傻了,因为这位“职业球员”打得实在惨不忍睹,最终交出了121杆——其中包括单洞8杆、单洞9杆、单洞11杆、单洞12杆 (旁边有一个问号,可能连弗里特克罗夫特自己都无法确定刨了几杆) ——就算把资格赛算在内,英国公开赛也来没有人打出过如此高的杆数!不过,弗里特克罗夫特竟然还在第14洞打了个帕。不过在《每日邮报》记者伊恩·沃尔德里奇笔下,这“唯一的帕,毁掉了一张‘完美’的记分卡”。
与R A的猫鼠游戏按照现在的话,弗里特克罗夫特火了!很多媒体因为121杆的闹剧,对他进行了大肆报道。在那个充满反叛意识的嬉皮士年代,他甚至被一些人推举为敢于反抗上流社会百年传统的“草根英雄”。但R A不乐意了。秘书长基弗·麦肯齐下达禁令——禁止弗里特克罗夫特在英国境内的任何球场打球,理由却是《第22条军规》一般的荒谬情境:如果他想打球,必须先得到官方认证,但认证的前提就是差点降到1;但如果想降低差点,就必须参加业余比赛;弗里特克罗夫特已经宣布转为职业球手,所以没法参加业余比赛。
矢志不渝挑战葡萄酒壶的弗里特克罗夫特但这根本无法阻止堂吉诃德,弗里特克罗夫特干脆搞了个假身份,贴上小胡子——摇身一变成为了来自伦敦的职业球手帕切基 (Pacecki)——这个名字是向他之前的英国公开赛最高单轮杆数保持者、在1965年打出113杆的美国邮差达内基(Danecki)致敬。
“帕切基先生”报名参加了1978年英国公开赛资格赛,然而这一次只打了三洞。当他在长草中挣扎时,被一名R A官员认了出来,当即遭到DQ。1981年,“帕切基”难得地打了3洞球;1983年,他又趁机打了9洞球,然后被巡场驱逐;1990年,他再次以假身份报名英国公开赛,却连发球台都未能接近……
与高尔夫规则制定者之间的“猫鼠游戏”,让弗里特克罗夫特的高尔夫变成了一场行为艺术。英国所有球会都把这家伙视作“麻烦制造者”唯恐避之不及,然而在美国,他却成为了“网红”,被很多综艺节目请去客串嘉宾,用自己糟糕的球技取悦大洋彼岸电视机前的观众……
弗里特克罗夫特与妻子密歇根州一家球会的会员爱死了这种“重在参与”范儿,并邀请弗里特克罗夫特和妻子以VIP身份前来参加比赛,这是这对贫穷的工人阶级夫妇第一次出国。而在纽约的一家球会,则创办了一场“莫里斯·弗里特克罗夫特会员杯”,在这场比赛中,有一洞,鼓励人们以任何方式打出“错误的一杆”,而在果岭上,则是一个直径3米的洞杯……
这场比赛居然举行了20多届,弗里特克罗夫特估计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多年来的努力居然会被命名一个奖杯,更重要的是,得到认可。
从传记到大银幕2007年3月24日,77岁的弗里特克罗夫特去世。哪怕离世后,他家中依然能收到很多粉丝的来信,人们会在收件人一栏写道——莫里斯·弗里特克罗夫特,英格兰高尔夫球手。
弗里特克罗夫特死后被写成了人物传记2017年,弗里特克罗夫特逝去世十周年之际,一本有关他的人物传记《英国公开赛魅影:世上最烂高尔夫球手》出版。如今,这本书又被改编成电影搬上了大银幕。影片由年仅30岁的英国演员兼新锐导演克雷格·罗伯兹 (Craig Roberts) 执导。演员方面则是阵容强大:弗里特克罗夫特的扮演者,是英国老戏骨、曾以《间谍之桥》荣膺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马克·里朗斯 (Mark Rylance) ,而其妻子角色,则将由奥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语》女主角莎莉·霍金斯 (Sally Hawkins) 出演。
奥斯卡得主里朗斯扮演弗里特克罗夫特从预告片中,你可以领略到弗里特克罗夫特那令人瞠目结舌的“非常球技”。而R A官员对其围追堵截、他在美国大受追捧欢迎等经典“名场面”,也都在影片中得到了忠实展现。
影片中还有一个桥段,在更衣室中,弗里特克罗夫特“偶遇”70年代最著名的高尔夫球星——塞维·巴列斯特罗。这不是虚构,两人真的曾经在1976年英国公开赛前“同框”,理论上,也都算是共同竞逐那一届葡萄酒壶奖杯的对手。尽管一个人是那届大满贯的亚军,另一个人打出了121杆……
巴列斯特罗与弗里特克罗夫特“同框”影片中,当“史上最好”遇到了“史上最烂”,两人之间只是相视一笑。或许在造物主眼中,他们都是在长草区中,为每一个机会努力争取的“堂吉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