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禾》是一部以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剧情围绕着一名患有自闭症的小学生展开。这部电影将于明年春节前上映,给观众们带来一场感人至深的儿童电影。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深圳,主人公是一名患有自闭症的小学生。由于他与常人有所不同,19位家长联名上书请求将他赶出校园,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和冲突。
《喜禾》通过展现这个小学生的成长历程,让观众们深入了解自闭症患者的内心世界。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真实的演技,让观众们感受到了自闭症患者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儿童电影,更是一部关于尊重和理解的教育片。它呼吁社会对自闭症患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喜禾》的上映将给观众们带来一次深思和感动的观影体验。它将引发观众们对自闭症问题的思考,促使社会更加关注和关心这一特殊群体。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表达。
作为一名自闭症康复老师,是理解并且心疼喜禾的,见过太多这样的孩子了。喜禾的刻板是自闭症患者普遍的特征,知道这个刻板行为很难去纠正和改变。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理解家长,在他们看来,他们在维护自己的权利,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
他们都是妈妈,都在用着自己的方法保护着自己的孩子。喜禾妈妈也在维护喜禾的权利,只不过做法过于偏执,把冲突演变成了面对面之后,喜禾妈妈开始道德绑架:我的孩子是自闭症,你就必须理解和包容。
这个世界非黑即白,有人可以理解和包容你,但是凭什么所有人都要理解和包容你呢?你的孩子上学,是法律赋予的权利,别人没法拒绝。那么其他孩子呢,他们也有在学校安静上学的权利,人家未必不让你的孩子上学啊。既然你知道你的孩子会这样,那么就给该在情绪控制不住的时候去解决,而不是事后补救。这种感觉就很像我捅了你一刀,然后说对不起。对不起有用,我可以原谅你。对不起也没有用,我并不想原谅,我知道事出有因但是我不想听,毕竟你给我伤害是存在的。
其实解决的方法很多,试读的时候可以就应该陪读,而不是被联名举报退出校园才说陪读。刻板行为平时在家里慢慢去引导,刻板行为是很难纠正的,如果要去纠正还是可以做到的。
当影片出现喜禾问为什么不能上学时?妈妈让多吃肉。那一刻我既无言以对,为什么不和直接孩子说清楚呢?明确告诉他:因为你咬人了,小朋友很难过不想见到你。告诉他原因,如果喜禾真的很想去学校,这时上学就变成了强化:我不咬人就可以上学了。他有可能就会克制这种行为。看到地铁口维修哭闹时候,妈妈这个时候不是应该去抱住他吗?紧紧得抱着。等情绪稳定之后再告诉他原因。这个时候就会比情绪爆发时要容易去引导和接受。下次可能就会知道了,哦,地铁维修不能进,我们从那边进吧。
应该普通人也很难接受自己习惯的突然之间打破吧,比如一个重度骑行发烧友,某天安排好路线出门骑行突然下雨了,我想你也很难以接受,谱系人群会把这种难以接受直接表现出来,反应比我们猛烈,我们只是比他们更加懂得调控自己的行为情绪罢了。
看到地铁上喜禾读书的那一刻,我有点难过,如果是九岁的孩子,康复方向可以往生活适应方面发展了,可以教喜禾一些社会规则,社会适应不了你,那么只能靠你去适应社会。一个不懂自闭症的普通人,看到这些行为,第一反应是什么?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就不必说了。
现在的社会融合还没有走上正轨,很多普校里都没有特教老师,或者特教老师还在普校摸索前行,试图找到普校和特校交融的方法,比如我同学。很多人还在以为自闭症只是是内向不爱说话。那么想融入社会,想让这些孩子更好的去生活,只能靠自闭症科普到所有普通人都了解是什么的时候,包容度才会更高。不然只能靠家长做康复,坚持训练,教导社会规则,让孩子去融入社会。
而我们这些康复工作者和家长要做的就是把这科普和康复结合起来去实践,谱系障碍人群才能够有效得去融入社会,他们才能走得更远。
没有障碍的人,只有障碍的社会,放过那些异常行为,生命本来就该多姿多彩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