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大海》是一部剧情纪录片,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他的母亲在意大利生活,然后他来到墨西哥的一个渔村与爸爸和爷爷共度一段短暂的时光。
这部电影展现了人与大海的共生关系,通过记录小男孩在渔村的经历,让观众感受到他与海的紧密联系。影片描绘了海洋的壮丽景色和渔民们的生活,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拥抱大海》曾获得多个国际影展的奖项肯定,包括2010鹿特丹影展的金虎奖、2010迈阿密影展的伊比利亚评审团奖以及2010图卢兹拉丁美洲影展的国际影评人奖。这些奖项的获得证明了影片在艺术性和观赏性方面的高水准。
金馬影展之於我的第一場電影:Alamar(To the Sea)。事實上,它和我的預期還是很不一樣的。金馬影展手冊的介紹說:
父母協定離異後,男孩依約來到了父親生長的加勒比海岸,只是父子倆告別前的最後一趟旅程。看小男孩在爸爸和爺爺的守護下,如何迎向名為“長大”的航道,眺望溫柔的海和帆。
我本以為這是和《鯨騎士》一個類型的片子,意為講述小孩在長大的過程中經歷磨練的故事。然而,這部墨西哥片卻並非這樣。乍一看上去,你會以為這是一部紀錄片,其實,也可以把它當做一部紀錄片來看,只是一些小的細節和電影的結尾告訴你,這並不是documentary而是有韻味的película。
手冊介紹說,是小男孩迎向“長大”的航道,在我看來,長大的又何止小男孩一人而已。
影片用了極大的篇幅和看似紀錄片拍攝手法講述爺爺、父親Jorge和兒子Natan出海捕魚的故事,而我也和周圍的觀眾一起,差點掉進這個幻像中,而忽略了文中的對白。
爺爺(對爸爸):你應該這樣拉線,快點快點。
爸爸:怎麼樣,我學的很快吧。
在此刻,Jorge的角色是兒子。
爺爺(對爸爸Jorge):papá,快點,我們要回家了。
爺爺的朋友(對爺爺):哈哈,你也叫他爸爸。
在此刻,Jorge的角色是他父親的“父親”。
爸爸(對兒子Natan): 你馬上就要去義大利了……無論發生什麼,我都會照顧你。
在此刻,Jorge的角色是父親。
(片中有三處鏡頭,十分恰當的體現了這一句話。第一處是在乘船去到珊瑚礁住處的時候,船上,爸爸用手護住兒子的胸口,儘管他為了保持自己的平衡姿勢是如此的彆扭;第二處是爸爸趴在熟睡的兒子的床邊睡著;第三處是,為了尋找那只黃頭鷺,爸爸護著兒子爬上燈塔。)
Jorge作為兒子,他在向他的父親學習,學習生存的技巧;作為父親,他保護他的兒子;作為父親的“父親”,他擔起家庭的責任,照顧他的父親。在這幾種角色間的轉換是中年人需要學習的,而這一過程,未必不能稱作——長大。
在片中,爺爺和爸爸有一段對話,很平淡卻出奇地讓我覺得感動在心。paraphrase一下:
爸爸:你老了。
爺爺:我並不覺得我老。
爸爸:但是你必須承認這是一個事實。
爺爺:變老的只是我要走的道路,而我本身,卻還是年輕的。
爺爺的確是年輕的,他依然有著活力出海釣魚補蝦,依然和“年輕人”聊天,依然不斷強調自己每天可以喝三杯咖啡,對於老年的態度,是不是大海賦予的,還是經過這麼多年,他依然在長大,變得更加成熟?
倒是小男孩,我並沒有太明顯地看出他在這段在海上的生活對於他有太多所謂的“長大”的意義體現。或許小男孩的長大本身就不那麼明顯,只是慢慢的學會如何在有魚上鉤時拉線,如何耐心地培養和一隻黃頭鷺的友好關係,如何在受傷時忍住疼痛,如何在找不到那只黃頭鷺和即將離開父親時準備堅強的走向未來。正如影片即將結束的時候,小男孩鼓起勇氣學習潛水時,他的旁白:慢慢的慢慢的,我們終會到達。我們不需要太過急於去長大,該來的終會到來,我們要做的只是耐心的等待,並且堅強的走下去。成長,在某種意義上而言,只是我們對於過去的總結吧。
片中的那只黃頭鷺,應該是吸引了不只小男孩的眼光,也讓我們這些觀影者覺得歡喜不已。Blanquita,是她的名字。影片中到最後Natan也沒有找到這只再也沒有回來的黃頭鷺。我無意去強加一些意義進來,但是有些字面上可以看出來的細節總是能提醒我有的沒的。在西班牙文中:blanco是白的意思,延伸也有空白之意。而Blanquita,很明顯的可以看出,應用了這樣一個詞根,來預示著最後的離開,在小男孩的生活裏成為空白。在長大的過程中,每個人也許會有這樣的體驗——有些人,來了又走,我們以為他們會在我們的生命裏陪我們走下去,結果卻是無情的空白。
在影片的結尾,小男孩這些天看到的事物都畫在紙上,和一朵紅色的野橄欖花裝進了漂流瓶,最後投入海中。他說:它會漂到墨西哥或者義大利。也正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小男孩也如這只漂流瓶,在人生海海裏,走向未知的未來。
我們不期待漂流瓶紅色的野橄欖花最後會變成灰白色,但是我們相信,小男孩會慢慢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