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扎老师

拉扎老师

33

    9.0

     影评-分集剧情

     正序

    拉扎老师

    《拉扎老师》是一部剧情喜剧电影,讲述了阿尔及利亚移民西贝尔·拉扎在魁北克一所小学的故事。影片开篇,我们得知了拉扎先生的前任老师悲剧地去世了,这一消息给学校的同事和学生们带来了极大的悲伤。

    整个小学的人都在经历着漫长的心灵恢复过程,但却没有人知道拉扎先生背后的痛苦和生活。他时时刻刻都在担心自己可能随时被驱逐出这个国家,这种不确定性让他倍感压力。

    十多年前,我曾奇怪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那个时侯我正在读《挪威的森林》,在人满为患的都市里,我充满热情地去理解这本寂寞冰冷的小说,最终不得要领。主人公行走在错乱的时空,倾听各种匪夷所思的内心独白,而死亡笼罩人生的孤独感却挥之不去。
    这本书后来我读了很多遍,成为我最爱的小说之一。最爱的意思是,它已入选内急读物——上得厅堂,入得茅房,真真是大雅大俗。

    以上其实是废话,思考人生死亡的很多是废话,所以上帝很难严肃起来,欧洲杯上还不忘恶搞下巴神。自然,我没有带着太高的期望来看这部与死亡有关电影,却意外地被征服了——我欣赏的是这种姿态,不刻意追求思维的高度,用平静舒缓的镜头,展示一种质朴却坚决的生活态度。

    影片开头是这样的,加拿大的某个寒冷的早晨(那地方有不寒冷的早晨吗?),小学生西蒙发现老师自缢在教师。这颇有冲击力的开头把死亡的主题直接呈现出来,在儿童、教育的背景下,你会担忧,对西蒙,对所有人,这样的经历意味着什么。
    加拿大的教育体制对孩子显然有着过度的保护,教师对孩子的触摸是禁止的。体育老师为此抱怨无法教孩子跳马,但显然除了在跳马,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扶持被隔离在保护之外,他们依赖各种专家,而缺乏交流的孩子变得封闭乖戾。只有来自阿尔及利亚的难民,同时缺乏教育和加拿大生活经验的拉扎,全无顾虑地直面问题所在,在他认为必要的时候搂住孩子的肩膀,触摸孩子的心灵。

    死亡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每个人都将独自面对这无法预知却又确定无疑的宿命。这就是那些日本人变得匪夷所思的原因,它让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同时又否定了存在的意义。宿命带来的孤独感割裂了人与人的交流,展示了生存在荒谬。就象《挪》的开头和结尾,我在不确定的时间哭泣,在未知之处呼唤绿子,都意味着生命是一件无法确知的事情。
    但是,生活不是西西弗斯的石头——宿命不是目的,就象我绞尽脑汁,冒着谢顶的风险写这篇影评——文章最后一定是一个句号,但我不是为句号而来。
    所以,拉扎老师在被迫离去时坚持要上完最后一课,和孩子们告别——告别可以消解宿命的荒谬感,当逝去被讨论和交流时,便具备了时间或逻辑上的确定性,象一个可以被见证的故事,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电影里,当西蒙说出内心的沉重时,转机出现了。死亡变成了一个故事,一个可供大家增删修改的寓言,一颗装着寓言而不是死亡的心灵,才能轻盈,才会飞翔。

    还有另外的一些细节。通过移民官的质询,我们了解到拉扎在恐怖政治中失去了家人。他对爱丽丝倾注的爱,用女儿的印章给试卷印上图案,那些温暖的镜头彼此呼应,简洁却极为耐心地刻画出拉扎的内心世界。

    和平的加拿大象一个童话,但世界不是童话,至少阿尔及利亚不是。在影片的结尾,拉扎用一个寓言向孩子们警示世界的残酷,以及我们在这世界该如何自处。
    是的,在这个日渐局促的世界,每时每刻都会有一只蝴蝶振翅欲飞,只有在封闭的内心世界,翅膀上的风才能掀起风暴。而那自由开放的心灵却伸出手,从风暴的另一端触摸生命的、永恒的主题。

    拉扎老师,谢谢你。

     拉扎老师用户评论-观点

     正在加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