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朝荣

文朝荣

950

    5.0

     影评-分集剧情

     正序

    文朝荣

    《文朝荣》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传记,原型人物是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原党支部书记。这部电影的摄制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事务座谈会上的精神,积极宣传贵州省毕节实验区的发展成果,以及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时代模范文朝荣同志的先进事迹。

    海雀村位于喀斯特地貌区,不适宜人类居住,上世纪八十年代以“苦甲天下”而闻名。1985年6月5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曾对《国内动态清样》做出重要批示,呼吁省委对这类地区制定时间限制,有可行步骤、有计划、有步调地扎实地多做事情,改变这种面貌。在这种极其艰苦、恶劣的条件下,文朝荣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地领导群众求生存、谋发展、开荒育林,书写了绝处逢生的动人传奇,磨砺了不向贫困低头的奋斗精神,使海雀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朝荣是我们在扶贫攻坚这场战斗中的优秀战士,也是基层党员干部中的杰出代表。如今,贵州省“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的风气已经蔚然成风。

    为什么不一直领救济粮?救济粮也是千千万万像我们一样的农民种出来的,人家凭什么一直救济我们。

    那我们该怎么办?种树。

    为什么要种树?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能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能种粮食。

    茫茫乌蒙山,磅礴走泥丸;地贫山势陡,群众难又难。贵州是“山的世界”、“喀斯特的王国”,自然环境恶劣,特别是乌蒙山区,石漠化问题严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为“不适宜人居”地方,因此有了千百年来毕节地区的绝对贫困。80年代毕节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叫海雀的小村,水土流失山地贫瘠闭塞无比,然而海雀村的老支书文朝荣硬是冒着万般艰苦,带领当地村民上山种树,硬是种成了1.16万亩华山松和马尾松,绿色改变荒山,草木覆盖秃岭。本文开头的三段话,就是电影《文朝荣》再现当年海雀村支书文朝荣为群众做思想工作的场景。

    文朝荣一生最受赞誉的成就就是植树造林。80年代的海雀村无比艰难,老百姓已经到了断粮断炊的地步,但是老支书文朝荣依然教育大家不能光等着政府救济,要自救。他挨家挨户动员,甚至还用上了一点手段,哪怕过程中出现一些矛盾纠纷,硬是把大家伙拉去山上种树。他的文化程度不高,但他知道一个理——“有林有草有肥才能种粮食”,他认这个理,作为村支书,他就带着村民们践行这个理。

    影片中,文朝荣总将“我家海雀”挂在嘴上,而他本人也像一个家长一样尽心尽力为乡亲们解决问题。为了给村里的女孩还债他挨村挨户借钱甚至因捡拾一张被风吹走的钱而不慎跌落山沟昏迷过去;为了让大家伙有力气种树他把老伴留给女儿坐月子的鸡蛋煮了分给村民们;为了给孩子们修建更温暖的教舍他把女儿一朝一夕喂大的牛儿给卖了……他没有为自己准备什么,没有为家人准备什么,他把一切献给了海雀人民,献给了海雀的未来。

    大道至简,大公无私,文朝荣老支书用生命来实践了这些道理。十年树木,不可谓不久,但是他知道,海雀的面貌改变等不得,村民的幸福生活等不得。这是一个共产党员最基本的党性素养和使命担当,是切切实实地为人民服务。

    近年来有很多网友不屑、反感主旋律,认为剧情夸张,这完全是错误的,是无知的。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要在短短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内塑造一个人物,在节奏、剧情上的一些设置其实情有可原,但一定是容不得渗入虚假的。《文朝荣》毫无疑问就是这样的一部主旋律电影,是一部没有“本故事纯属虚构”的电影。我们生在这个国家,这儿就是我们的家,我们怎能不愿自己的祖国好、家乡好,怎能不爱戴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民英雄?真正的楷模,就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去歌颂,一次又一次地热泪盈眶。

    当前我国正努力实现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人民需要英雄,时代需要楷模。向文朝荣老支书致敬!

     文朝荣用户评论-观点

     正在加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