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年华》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女孩小米在一家酒店工作的故事。小米在工作时遇到了一个男人带着两个看上去像小学生的女孩来开房,虽然她心中有疑虑,但还是为他们开了两间房。后来,小米在监控录像中看到男人进入了两个女孩的房间,心中感到不安,于是用手机录下了这一幕。
这两个女孩分别叫孟小文和张新新,男人是她们的“寄父”。当事情曝光后,小文的母亲报警并找到了律师郝洁,希望能够得到公正的处理。然而,缺乏证据让嫌疑人逍遥法外,而最关键的证据正掌握在小米的手中。
这部电影通过小米的视角,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正和权力的腐败。小米作为一个普通人,面对这样的情况,她该如何选择?她是否应该将证据交给警方,还是选择保护自己和两个女孩的安全?这些问题让观众深思。
影片通过扣人心弦的剧情和精彩的演技,成功地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导演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让人们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思考。同时,影片还展现了小米作为一个普通人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让观众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总的来说,《嘉年华》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影片,它通过真实的故事和精彩的表演,让观众思考社会的不公和权力的腐败。这部电影不仅给人以启示,还让人们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我向来不喜欢用“好看”和“不好看”来评价一部电影,我觉得电影不应该用“好看”和“不好看”来分类,我更倾向于说它们好不好,或者值不值得看。
从《盲山》到《亲爱的》,到《二十二》,再到《嘉年华》,都告诉我们有些电影可能不够精彩,不够有趣,但它们承载的意义超过了电影本身。电影的功能从来就不只是娱乐,有时它们也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嘉年华》是今年威尼斯电影节唯一入围主竞赛的华语片,也是今年最好的华语片之一。
电影围绕女孩小文和小米展开,聚焦未成年少女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恶意和困境。
小文是一名12岁的学生,父母离异后和妈妈一起生活。
有一天,小文和同学小新被高官刘会长带去旅馆,并实施了性侵,这将成为伴随小文、小新一生的阴影。
然而比性侵更可怕的是,小文身为受害者在事后还受到各种折磨。
医院两次对小文检查,先后得出了不一样的结果,第一次说小文失贞,第二次由于被收买竟然说小文的身体完好无损。
医生不顾小文的感受,在媒体面前公开发表检查结果,意味着小文年纪轻轻就将面临人们的议论纷纷。
除此之外,警察以查案为由多次逼迫小文回忆当晚的遭遇,不断让小文回想起她这一生最痛苦的经历,不断让小文遭受二次伤害。
而小文的妈妈不抚慰小文受伤的心灵,反而剪掉了小文的头发。妈妈不想办法让坏人伏法,反而谴责受害者,口口声声对小文说:“叫你穿那些不三不四的衣服!”
爸爸更是软弱无能,面对女儿的离家出走,竟然说要让妈妈把她接回去。
而经历这一切磨难的小文,仅仅只是个孩子。
我们无法得知她的身心有多么痛苦,也无法得知她是如何挺过来的。
我们看着这一幕幕画面,心如刀绞,想要帮助小文分担一点伤痛,却又无能为力。
另一边,酒店的服务员小米通过监控录像目击了案发经过,她有刘会长犯罪的确凿证据,但为了保住月薪不足600块的工作,选择了沉默。
酒店一晚上的房费就要700多,可能她觉得能住在这里的人,永远不需要她的帮助。
原来,小米也是广大女性弱势群体的一员,她三年前从老家逃出来,颠沛流离了15个城市。至于她为什么离家出走,我们无从得知。
我们只知道当人们问她想不想回家的时候,她说不想。
我们只知道她宁愿守住这份月薪不足600块的工作,宁愿每天打扫房间、洗碗、倒垃圾、做别人不愿做的活,也不愿回家。
在我们看来,这位10多岁的未成年少女,本应该像同龄人一样在学校上课、和同学玩耍,此时却干着与年龄不匹配的脏活累活,拿着比法定最低工资还低的收入,堪称地狱般的生活。但在她看来,和老家的待遇相比这不算什么。
如果不是因为这部电影,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现今这个年代,还有女性具有如此悲惨的遭遇。
发生在小文和小米身上的故事看似夸张,但绝不仅仅是电影中的虚构故事,它们每年都在发生,就在我们身边上演。
关于性侵儿童的案件,很多都无疾而终,还有更多的是根本就不为人知。
导演将它拍成电影,让男女老少能够在电影院观看,就能够在一定范围提高人们的关注,那这部电影就比十部、二十部爆米花电影更有价值。
《嘉年华》的剧情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韩国的《熔炉》,但《嘉年华》丝毫不比《熔炉》逊色。
《熔炉》因为优秀的剧本、台词而非常富有感染力,很容易带动观众的情绪,让人看得咬牙切齿、义愤填膺,甚至潸然泪下。
和《熔炉》相比,《嘉年华》平淡了许多,或者说冷静了许多,显得不够催泪,给人一种“不好看”的错觉。
一部电影是否富有感染力、是否催泪并不是评判电影好坏的标准,反而我恰恰认为克制正是《嘉年华》的优点。
我们一向容易给感人的电影打高分,比如《7号房的礼物》《假如爱有天意》。并不是说它们不好,但我们打高分总是仅仅因为它们感人,而不是因为电影好。
久而久之,我们会产生“催泪的就是好片,不那么催泪的就是拍得一般”的错觉。其实,如果一部电影不刻意煽情,你所看到的才是这部电影是最真实的样子。
还记得前不久上映的《敦刻尔克》,很多人说它和以前的战争片相比不够燃,不够好看。恰恰相反,优秀的战争片绝不会以“燃”“热血”来宣扬战争、美化战争。克制、冷静地叙述才更能还原战争的真实,表面上不够好看,但内在所蕴含的艺术造诣却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
同样的道理,优秀的伦理片,也绝不会尽可能地催泪、煽情、感人。毕竟要把电影拍得煽情太容易了,煽情的电影人人都会拍,一年至少几百上千部。
只要你刻意将主角拍得多么多么惨,将其它人拍得多么多么无情,正常人都会哭成狗。
但是哭过之后呢?
大家看哭了,就会去关爱儿童吗?就会去关爱女性吗?
根本不会。
大家只是当时觉得电影很感人,三天之后还是该干嘛干嘛。
就好比看到那些性侵的新闻,我们会难过、会伤心、会流泪,但我们无法阻止性侵案的发生,并且当下次发生性侵案的时候,我们能做的还是只有难过、伤心、流泪。
我们不只是需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更需要知道社会的反应,更需要知道事情后来怎样了、有什么进展、有没有解决。
《熔炉》整部电影都是在讲小孩有多么惨,校长权力多么大,司法多么不公,你当然觉得催泪了,但这是远远不够的。《熔炉》这部电影好吗?当然好,而且非常好。
但如果后面的电影再这么拍,就没多大意义了。
《嘉年华》和《熔炉》讲述的是相似的题材,但侧重点完全不同。
导演最大程度地弱化了小文被侮辱的过程,而是着眼于事后。导演没有通过“卖惨”来打动观众,短短10分钟就把小文的遭遇讲完了。而剩下一两个小时都是在讲人们对这件事的态度、人们的所作所为,毕竟这些才是最重要的,也只有这些才能真正让观众深思,更有实际的意义。
导演没有掺杂过多的个人见解,没有过多的感情宣泄,没有把观众往特定的方向引导,而是客观、踏实地讲故事,让观众自己思考。
导演选择了还原电影的原始之美,没有刻意煽情,叙事非常克制、冷静,节奏略显缓慢。《嘉年华》表面上平淡、不好看,其实让观众更有时间去思考更多的问题。
看完《熔炉》,我们只知道不应该伤害未成年人,只知道罪犯可以凭借权力减轻处罚。但看完《嘉年华》,我们还会思考当未成年人被伤害后,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嘉年华》丝毫不比《熔炉》逊色。
这也是为什么观影结束之后,全场掌声不停。
我当然希望再也不会有未成年人被伤害,但即便是司法再健全,永远都会有罪犯。我们不应该逃避性侵话题,应该勇敢面对,应该思考当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我们做什么、不做什么,才不会让事情变得更坏。
妈妈怪小文穿着不保守,还剪了小文的头发,直接导致了小文离家出走。那我们是不是应该从中学会与孩子沟通?是否应该用教育代替责备?
无独有偶,小米宁愿干脏活累活、宁愿受非人的待遇也不愿回家,我们是否该反思对孩子的关爱还不够?
刘会长提出私下解决,承诺承担小文、小新所有的学费,那我们应该怎样制订法律,才能既让罪犯受到惩罚,又能让受害者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补偿?
小新的父亲选择了与刘会长私了,理由是:“就算判了刘会长又怎样?他关几年再出来可以继续呼风唤雨。但我们的孩子呢?就要被人们说三道四。”
性侵案时有发生,是否是因为犯罪成本太低,罪犯出狱之日就是放虎归山之时?我们怎样有效减少罪犯再犯的几率?
当我们得知儿童、女性受到伤害,又是否应该停止议论纷纷,多多给予关怀?
我们知道,女性地位最低的国家之一是印度,印度女性频遭性侵,2014年一年之内强奸案数量高达3万多起。
电影《宝莱坞机器人之恋》中,机器人将一名全身赤裸的女性从火灾现场成功救出来,无良媒体竟然纷纷拍摄,导致这位女生连忙说自己没脸活下去了,冲上街头羞愤自杀。
这种事情,真的仅仅只是发生在电影之中吗?
哈利·德莱福斯控诉凯文·史派西猥亵,竟然有人说他想上头条。
苏珊伯特伦指控“T-bag”罗伯特·克耐普对她性侵,竟然有人说女人太矫情。
章子怡多次拒绝韦恩斯坦,竟然有人说她蹭热度。
章子怡身为国际最知名的华人影星之一,需要靠这种新闻提升知名度?
格温妮丝·帕特洛称曾遭到韦恩斯坦性侵,竟然有人谴责她过河拆桥。
还有人质疑韦恩斯坦的受害者们事后出来装圣母婊,早干嘛去了?
难道不正是因为《嘉年华》中小新的父亲怕人们说三道四,不正是因为《宝莱坞机器人之恋》中无良媒体肆意拍摄,不正是因为受害者怕人们议论纷纷,不正是因为这群键盘侠谴责受害者,她们才不敢说出来吗!
难道在不尊重女性方面,我们已经变得和印度人一样了吗?
发生了性侵案,我们可能的确帮不上忙,但我们可以停止谴责受害者,她们不是被八卦的对象,也不是我们宣泄苦闷的工具。
我们总是对坏人太宽容,对受害者太苛刻。
《嘉年华》中,小米的同事莉莉说“下辈子再也不做女人了”,随后离开了这里。
而故事的最后,小米也骑着摩托车踏上了征途,驶向未来,驶向自由。
这让我想到了印度电影《炙热》,三位妇女在受尽苦难之后结伴踏上了寻找乐土的道路。
我佩服她们的勇气与坚强,但同时我又希望有那么一天,女生们不需要以这种方式追求自由,她们在家里,在学校,在公司,在整个社会的任何角落都能受到平等的对待。
而史可饰演的律师不怕困难与危险,为了帮助小文讨回公道,公然与警察、与刘会长作对。
当人们问她:“你干这行十多年了,就没想过做点别的吗?”
律师说:“这类案子需要做。”
没错,这类案子需要做,《嘉年华》这样的电影也需要存在。不仅如此,还需要家长带着孩子、需要老师带着学生去看一遍。
《熔炉》上映引发韩国民众持续关注,韩国国会因此改变法律。韩国警方再次着手对“仁和学校事件”进行调查,涉案人员被重新起诉;《断背山》让人们明白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正常;《一个国家的诞生》影响了人们的种族观念……
我们总觉得看电影只是消遣娱乐、放松心情,对生活、对社会不能带来任何帮助。实际上优秀的电影小到能够改变我们的三观,大到能够改变整个世界。
《嘉年华》绝不应该用好不好看来评价,如果它能让人们更加关注儿童、女性,这部电影本身的意义就值五星。
电影之中,小文妈妈把责任归咎于小文的头发和衣服的行为实在让人心寒。
人们总是批评受害者打扮得太美,什么时候才会谴责坏人的禽兽行为!
人们总是安慰受害者要学会坚强,什么时候才让坏人接受应得的惩罚!
人们总是告诉女生好好保护自己,什么时候才教育男生不要伤害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