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一部由导演Gary Hustwit(《Helvetica》、《Objectified》)完成的设计电影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纪录片。该片通过与世界上最杰出的建筑师、政策制定者和积极公民的对话,探索了城市设计的本质。《城市化》将全球范围内的讨论框架下,探讨城市设计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在伦敦旅行,凑巧遇上,今天在Barbican Center看了这个片子终于。之前想去看一直,但都没赶上分别在波士顿和纽约的首映。
电影跟我的预期不太一样,看完后的感受跟当初第一次看Helvetica和Objectified时完全不一样。片子不是单纯说建筑,我一开始觉得他这片应该是重点采访知名的建筑师和事务所,但不是。片子讲城市化,建筑当然还是占很大比重的谈,可片子不是单纯只讲建筑。导演的题材越拍越大了;从一种字体,到近几年的产品设计,到讲城市化。问题大了,线路就多。从采访选人看,导演这次有加入了自己一定的出发点。纪录片的感觉没有像前两部那么来的客观和记叙性强。
整个片子是一个个城市的讲下来,然后每个城市由采访的对象来讲述他们当初的构想和他们居住的感受。片中最喜欢的例子之一是丹麦:最靠里是自行车道,然后是停车道,然后才是机动车道;说这样就是停车道保护骑自行车的行人而不是自行车总是擦到撞坏停泊的车辆。只是转一下思路,一切都解决了。最好的设计永远是可以自然而然解决问题的小动作。
中国在片子里的例子选的是北京而不是上海是很正确的选择,因为北京的城市发展确实有太多问题了,上海也有,但是北京确实更加严重。采访的人是豆浆兄,访谈有讲到点子,但是不够深入。我一直期待他可以讲几个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例子,可惜他没有...OMA和库哈斯在这个片子里被拎出来的例子就是CCTV楼,所以他就被归进来讲北京的问题。
我觉得谈一个城市的问题,必须找本土的人(LOCAL)。你可以在北京出现一个CCTV楼为了证明一些上层群体迫切希望他们的城市可以去拥有的标签。但是谈一个城市的规划,一个城市的问题,必须是当地的。你可以去采访有名的建筑师和规划师,但需要本土(LOCAL/风土化)。我一直以为中国要采访建筑师会找马岩松,结果并没有。一直觉得马岩松是国内建筑业界接下去很多年轻建筑师想要走的道路上很典型的例子。
片子里采访了两个城市的市长,最后的例子终于还是挡不住的掺进来了政治。这个片子的主题本身确实有一些需要讨论的议题是(建筑师/设计师/规划师)不可控的,但是我猜导演的初衷还是以这些人为主。我觉得最后的例子深刻,但是不应该放进来这部片子,因为所有城市都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这样很徒然无力的例子,像我之前所说,因为政治不可以不存在,所以它的发生就是不可控的。
Gary Hustwit的纪录片一直给设计师带来思考。我是学产品设计的学生,看Objectified超过14遍,觉得每次从不同受访人的话里都可以获得多少的收获。以上是看完Urbanized第一遍的一些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