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秒58》是一部剧情、运动类的电影,根据香港运动员苏桦伟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苏桦伟曾在亚特兰大、悉尼、雅典以及北京等多届残奥会上获得多枚个人和团体金牌,被誉为港版“阿甘”。在电影中,成年后的苏桦伟由他本人饰演。
苏桦伟自小患有眼黄疸病,生长中又罹患弱听、痉挛症等疾病,导致大脑与手脚极难协调。他的父亲(张国柱)和母亲(潘虹)非常担心他的未来,然而,苏桦伟却对跑步充满热爱。在十岁时,他遇到了执教香港残疾田径运动员的潘健吕,这个相遇改变了他的命运。
影片展现了苏桦伟实现自我奔腾背后的艰辛,这是常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观众可以感受到他在训练中的坚持和努力,以及他在比赛中的拼搏精神。这部电影不仅展示了运动员的奋斗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勇气和坚持的启示。
偶然在电视里面翻青春题材的电影,看到了片名还以为是部碰瓷博尔特9秒58世界纪录的野鸡电影,点进去一看就被吸引了,第二天在家做力量的时候和母亲一起看完了电影,感慨万千。当时就想以一名短跑运动员的角度写写自己的感触,一拖再拖,终于今天提笔。
电影以苏华伟的故事作为线索,从童年到奥运夺冠,讲述了这名奥运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的坎坷经历。电影本身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但体育片我认为向来是以精神力量征服观众的,尤其能让从事过体育训练的人们感同身受。比如安杰利娜朱莉的那部坚不可摧,史泰龙系列洛奇,凯文科斯特纳的麦克法兰,等等。这些电影不以艺术水平著称,叙事,人物背景,刻画,可能都不如其他那些留名影史的作品,但我深刻体会到,电影若能使人感同身受,获得精神力量,就足以称之为佳作。这部12秒98做到了。
苏华伟先天有黄疸病,肌肉痉挛,弱听。父母也是知识分子,只希望孩子在社会能有个立足之地就好,看得出来,主要培养对象是在弟弟身上。他的智力是没有问题的,按照大多数人来想,这样的残疾人倘若想出人头地,必定会从事高级的脑力劳动,孩子就是身体不好,脑子没问题啊,现代社会生存基本上也不会太受影响。但苏华伟偏偏选择了他最不可能的,最有挑战的,最艰难的一个努力方向,他想在田径场上闯出一片天。他想跑,而且是短跑,他想飞快的奔跑,在田径场的塔当跑道上,体会每一次折叠前摆下压扒地。这是一种喜悦。然而先天残疾的苏华伟一开始连整圈的四百米都跑不下来,但他拥有永不放弃的坚强品质,摔倒了爬起来也要跑完。
苏华伟从事短跑最大的挑战就是肌肉痉挛带来的协调性差,他必须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跑看起来就是腿在跑,其实需要身体很多位置配合,脚腕的着地力量,伸膝后蹬,髋关节的屈伸,腘绳肌控制后摆折叠,腰腹核心力量负责稳定身体,摆臂代偿下肢对身体的旋转力。现在有很多上高中后选择体育高考的学生,他们很多并非喜欢体育,也没什么基础,只是因为文化课成绩差才不得已而为之。网络平台上随处可见这些体育生们的感想,自己有多不容易,练的有多苦。很多人抱怨自己协调性差,力量不好,步频不够快,腰腹差,等等等等,最后基本都落在一个词,没天赋。有的人在贴吧拍了张自己小腿的照片,问大家看看有没有天赋练短跑。有的人另辟蹊径,搜罗兴奋剂,大力补,更多人四处讨要训练计划,似乎以为一个牛逼的计划就能奇妙的补全一切漏洞。他们要是都看过这部电影,一定会汗颜。电影中拍摄了很多训练的场景,还原的很真实,跳栏架那段真催泪,刚开始训练的苏华伟跳一次摔一次,摔完了爬起来继续。试问,我们这些当代的训练者们,多少人能有如此的毅力。我们更多的人把成绩不好怪罪于天赋,怪罪于不可抗力,似乎这样就能把一切说通,但苏华伟做了什么,面对身体的天然劣势,他选择补强其他位置的力量,看最后四百米的录像,后程上身控制的依然很稳定,说明他在腰腹力量和上肢摆臂力量上下了大功夫。要知道四百米算得上是最难跑的,最累的了,跑过的人都知道后程是有多么酸爽,苏华伟知道自己身体有问题,知道自己的动作不可能向正常人那么流程,但他没有就此放弃,他去做了更多自己能做的练习。很多体育生们都经历过受伤的困境,但受伤并不代表不能练了,大腿拉伤了不影响你练上肢腰腹啊,不影响你练其他小肌群力量啊,很多人只是为自己的逃避找理由罢了,其实自己明明还能做更多。
苏华伟在田径场上取得的成绩其实相比健全的普通人都要快不少,普通没有训练过的人肯定跑不过他。他已经在田径场上实现了涅槃,就在他撞线的那一刻,整个体育场都将倾听他内心的喧闹。二十年后的我在录像中依旧被这个残疾少年在跑道上燃烧的激情所感染,这会支持我在每每训练想要放弃时坚持下来。在未来,我会把他的故事讲给每一个我所爱的人,给予他们在这个时代已渐渐丧失的剧烈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