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爷的磨难》是一部充满喜剧元素的电影。故事讲述了金福这个角色从一个腰缠万贯的大亨的儿子,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的经历。
金福一直过着好吃懒做、纸醉金迷的生活,对父亲的期望毫不在意。然而,金春浩临终前却非常担心他的儿子。他希望金福能早日与未过门的媳妇莲花完婚,并且好好学习。
金春浩的死并没有让金福改变,他依然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然而,一封来自美国的信打破了他的平静。原来,金春浩存放在美国加州银行的所有家产都因为银行倒闭而化为乌有。
金福从此从一个腰缠万贯的少爷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这个剧情的转折点让观众感到意外,也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笑点。
《少爷的磨难》以喜剧的方式展现了金福的磨难之旅。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金福的成长和改变,同时也会被影片中的笑料所吸引。
张建亚是第五代导演里面我最喜欢的一位。相比那些闷头于文化的反思,历史的批判,人性的关注的同辈导演,张建亚一直都是个特立独行的一类。他的电影,从来和什么文化反思啦,历史积淀啦都沾不上边,艺术不艺术不是他关注的,他注重的是观众,拍出观众喜欢的电影,才是他所追求的。
所以,他是当时那一些导演中惟一一个一直都坚持拍商业片的导演,为中国商业片流脉的维持做出了贡献,也在一些电影新类型的开创上作了勇敢的尝试,中国第一部尝试用电脑特技表现惊险场面的大型灾难片《紧急迫降》就是出自张建亚之手。
我最喜欢的他的作品则是《王先生之欲火焚身》、《三毛从军记》和《绝处逢生》这三部我称之为“后现代讽刺三部曲”的片子,在这三部电影里,充满了后现代主义具有缝讽刺意义的解构,对经典的解构,对名著的另类读解。在这些作品里,传统经典的尊严感,高尚感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嘲讽,一种无奈,一种自嘲式的幽默。在这些作品里,他的视角永远都停留在那些被卷入历史长河中的无奈地小人物身上,充满了对他们的关注。
《少爷的磨难》是张建亚比较早的作品,但在这部片子里面,那种后来在“三部曲”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幽默感已经初见端倪了。
影片讲的是一个本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纨绔子弟,在一系列充满着传奇色彩的遭遇,磨难后,终于成长了的故事。
在叙事中,导演不断地制造一个又一个冲突,一个又一个巧合,一个又一个包袱,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喜剧性。而本身,他讲的是一个很简单浅显的道理,与同时期的那些充满哲理与思考的,相对沉重作品相比,它更多的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它不需要我们多思考,只需要对导演营造的场景作出最自然的反映,2小时的片长一点都不显沉闷,因为导演准备了足够多的包袱,故事也够紧凑,讲得非常精彩。如何讲好一个故事,这本来是剧情片最基本的一条原则,却在充斥着的艺术片潮流中反而被忽视了,而非常有幸,我们还有张建亚,他始终在坚持着这个原则,坚持着电影拍给观众看,拒绝小众电影的原则。在第五代导演中,他的这种观念始终是独树一帜的。
当然,并不能说他只拍商业片,就很俗了。其实他一点也不俗,至少是“通俗”,而不是“粗俗”,与那些粗制滥造的恶俗喜剧相比起来,他的喜剧是充满着智慧的。相比于王晶大量炮制的那些纯粹迎合观众的低俗趣味而言,张建亚的内涵显然要高出一个层次,虽然里面的角色也不免有插科打诨,但都没有过量,而且,在阵阵欢笑中,我们也能够体味出那一丝小市民的,或者说小人物,小把戏的无奈。导演的出色才华使他没有沦落为一个恶俗的商业片导演,他的电影之所以能够收到大家的欢迎,有一部分原因正是他的喜剧好笑,但不可笑,这也是他最成功的地方了。
《少爷的磨难》,就是这样的一部好片子,尽管总导演是吴贻弓,作为第四代温情导演,可能对片子有一定的影响,相比于后来“三部曲”的更偏于闹剧式的风格,它是有所收敛的。但是实际导演张建亚的风格仍然基本没有限制的被很好地展示了出来,他仍是一部典型的张建亚式喜剧,在现代中国的喜剧片中,它也是最优秀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