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鼓》是一部结合了剧情、喜剧、音乐和犯罪元素的电影。故事讲述了电影作家德里斯在某天受到三个男人的邀请,加入他们的乐队担任鼓手的经历。
科恩、詹和伊万是这个乐队的成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体缺陷。科恩精力充沛,总是想要在天花板上倒立;詹是一个同性恋,他的右手因为年少时被母亲吓到而无法弯曲,他的父亲也因此瘫痪在床;伊万听力非常差,他有一个外遇的妻子和一个女儿。
德里斯决定加入这个乐队,并给乐队取名为“女权主义者”。乐队开始在詹的家中进行排练,但不久科恩与詹的母亲发生了关系,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德里斯找到了一个名叫“大阴茎”的人,通过他,乐队得到了参加摇滚音乐比赛的机会。乐队在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然而詹决定让他的情人吉米担任鼓手,导致德里斯愤然离去。
《战鼓》以幽默和音乐为主线,通过讲述这个乐队的故事,探讨了个体与团队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影片展现了每个人的独特性格和缺陷,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在音乐中找到自我和团结的力量。
这个年代,药厂告诉你不吃药就会随时挂掉,却不说药有什么副作用;地产商告诉你不买房子就会无家可归,却不说你买了以后没钱也只是家徒四壁;政党告诉你不投他们票社会就会乌烟瘴气,却不说他们也是社会乌烟瘴气的成因。这个年代只要记住一点,就是什么都是可以被消费。
「在这些充满哀痛的破街小巷,你可以花两百块在影像上找到上帝;而即使是一个男孩,你因为想要一个女孩,也大可以把他的阴茎砍掉;而如果你要的话,还可以缚起『她』的头发唤『她』做丽塔。」 摘录并意译自Manic Street Preaches-〈Yes〉歌词
当 然地在某些消费项目上,我们往往显得小心奕奕,某些议题我们不可能大刺刺地把这些搬上台面。所以这里也就转化为许多以「关心您」为名,消费为实的行为。像 是不定期关心饥饿儿童、环保议题或爱滋活动的音乐会;买一张摇唱会门票或一张CD,就把我们一整年的道德罪恶感消掉,既实惠又方便。
「用孩子去换肉,气候转换心情,春天就在这,复制的腺体,他是一个喜欢我们音乐的男孩,他会跟着我们唱,他也爱开他自己的枪,但他对我们的音乐一无所知,他对我们的音乐一无所知。」摘录并意译自Niravan-〈In Bloom〉歌词
2007 年的比利时电影《EX-Drummer》的故事围绕着一支残疾人士的乐团;精准一点来讲,是三个残疾人士,跟一个中产阶层作家的鼓手组成的乐团。那三位残 疾人士各有其缺憾及弱势之处,譬如虐父的男同志,爱慕别人母亲的暴力狂,以及家暴的轻度弱智者。照理来讲应该没有人会愿意跟这些边缘人一起组乐团才对;那 位作为乐团中唯一正常人的中产阶级作家,之所以加入乐团,其实是看准了这支由残疾人组成的乐团有话题性,而且有非常大的潜力可以作为其新书的题材,才毅然 参与支乐团。
电影一直看下去,里头以中产作家为主要视点的形式,加上各式各样的实验手法;令电影看起来很像一部小说,一部由电影中那中产 作家写下的小说作品。从这种种的安排,我们彷佛能看出Herman Brusselmans的点子 ;就像我从来不认为把「摩洛差」或「印度阿三」正名为印巴裔人士,就会没有种族歧视;更不认为把handicapped换作unabled就会让残疾人士 过着更好的生活。Herman以作家的形象和话语,把残疾人士能够被消费的可能道破(而他也把团名改做「女性主义」),以及大家对残疾人士虚伪的关心。
片 中有几幕让人深刻的画面,是作家对结他手追问其妈妈是否戴假头发跟爸爸的健康状况,而即使结他手百般不愿意回答,中产作家却还是不断逼问;另一幕结他手带 来了男同志伴侣,中产作家看不爽就直接揍过去,把对方整张脸打得喷血。可以看出来的是,中产作家一直以来关注成员们的生活细节,却其实不关心他们的真实感 受。
「我不想要你也不需要你,别苦恼着怎去抵抗,我就是会击倒你,你常常犯错并不因为你的缺点,懦弱的人曾一度证明着强者。」摘录并意译自Marilyn Manson-〈The Beautiful People〉歌词。
不 过难道片中只有控诉中产作家的冷血无情吗?电影初段中产作家叫大家翻唱Devo的〈Mongoloid〉时,他直言因为歌名读音听起来就很像残疾人士的读 音,其他成员听到这却无异议地把曲目翻唱出来,加上团体一开始就想以残疾人士为加入条件;显而易见的是,其余几人一开始就有心要消费自己残疾的形象,把这 个当作是乐团的噱头。而且虽然他们几人的行径一直显得像弱智一样,后来在比赛中获奖后,却发生了权力斗争把主唱和中产作家的鼓手位置换掉;似乎是隐约地表 现出残疾人士还是有其恶质的一面,把他们建立在弱者的地位未必正确;尤其是连站在知识和经济都有优越地位的中产作家都被踢走,就可以看到一点点的讽刺意 味。
电影临到最后,作家为报复这一群本来被自己瞧不起的残障,居然把他从乐团踢走;于是执意设局把他们所有人都杀掉。末段男同志父亲大开 杀戒,追杀各个成员之际,画面另一头反映出的却是中产作家正悠闲享受地跟老婆做爱的画面;电影氛围呈现着一种对立。暗示着知识分子,也就是那些享受着优势 地位的人,永远只是莫不关心的旁观者;弱势却只能是被消费着的对象,所谓电影高潮这一回事,也就由他们来撑起。
「他是一个蒙古人,蒙古人,一个染色体,太多的,他是一个蒙古人,这决定了他能够看到的。蒙古人。他是一个蒙古人,蒙古人。他的朋友都没有察觉到。蒙古人,他是一个蒙古人,但都没有人在关心。」摘录并意译自Devo-〈Mongoloid〉歌词。
对导演的小感想:
导演Koen Mortier是初次执导,像《Ex-Drummer》这样沉重又危险的题材,Koen用了一种近乎是调侃残疾人士的黑色幽默感去呈现;而其所表现出的实验风格,亦不见卖弄反而是显示出一种出奇的冷静和压抑。
原文刊於個人部落格:whoisblacksheep.blogspot.com/2010/12/ex-drumme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