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称》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它以一场公司内部的颁奖典礼为背景,展现了权力、庆典、金钱、爱情和事业等五种人生切片的交错。每一个“我”的故事在影片中得到了精彩的讲述。
这部电影获得了多个荣誉,包括第四届印度世界电影节最佳处女作、特利佩尔电影节最佳处女作、纽约电影金像奖最佳故事片导演、弗洛伦萨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以及伊斯坦布尔电影节最佳独立电影等奖项。这些奖项的获得充分展示了该片在导演、故事和制作方面的卓越表现。
影片由深圳市野火映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河北鲸颢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并联合出品北京桃子将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和彬州梦想流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这些制作公司的合作使得《第一人称》能够呈现出高水平的制作价值。
总的来说,《第一人称》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通过多个人物的视角,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人生困境和抉择。无论是在故事情节还是在制作上,《第一人称》都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触动。
看完电影,导演问我对于片名《第一人称》有什么想法。我说,最直观的理解就是对电影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概括,但我还不是很确定片名跟故事内容,或者说电影主旨的联系。正如片名所说,电影由五个故事组成,分别从五位角色的视角出发,讲述了围绕一个企业周年颁奖典礼,从彩排到结束前后不到三天内发生的故事。第一个故事开门见山地昭示着:这是一部关于职场的电影。从陆总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一个企业内部层级分明的生态链,领导们一个接一个地将刚刚从下级那里接收来的“颁奖典礼致词人”这一荣誉奉送给上级。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个故事完全由固定长镜头组成,领导们身处于固定的镜头前,是否在暗示他们受困于等级制度,无法跳脱的命运呢?彷佛是对第一个故事的印证,第二个故事从负责场地布置的老何的视角出发,表现了他在状况百出的筹备现场疲于奔走的一天。这个故事中没有“荣誉的自下而上传递”,取而代之的是“压力的逐层下放”:总监施压给主管人员,主管施压给老何,老何再施压给具体执行的人……故事在停电带来的一片漆黑中戛然而止,似乎宣告老何的补救行动以失败告终。前两个故事分别从身处高位者的陆总和低位的老何的视角出发,以各自的角度陈述了这一天。正当我在思考接下来会选取什么角度时,第三个故事画风一变,时间跳回到更早之前,与前两个故事不同,这个故事的重心不再是那场典礼,而是场地保安胡永成的遭遇,并且还加入了一些犯罪的元素。第四个故事也同样远离颁奖典礼,更多在讲述企业员工菲菲面临的事业与感情之间的抉择……这四个故事都围绕着颁奖典礼发生,但与颁奖典礼的联系却是有的紧密,有的疏远,并且各个故事的类型也有所不同,一二聚焦于职场,三四则分别加入了犯罪与情感元素。我在观影的过程中,从这四个故事逐渐拼凑出这三天的来龙去脉,但对于电影的主旨,反倒是愈发不解——直到第五个故事,用一条长镜头将五个故事串在一起,我才真正理解电影想表达的内容:这五个故事中的五位主角,每个人都是处于自己的第一人称,观众受困每个人的视角中,对于事情的全貌如同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在陆总的视角中,这一斑是大鱼吃小鱼,上司攫取下属利益的企业生态链。在老何的视角中,这一斑是上司施压下属,下属施压底层的怒气传递。在胡永成的视角中,这一斑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自食恶果的苦涩。在菲菲的视角中,这一斑是在事业与感情之间作出抉择的勇气。在一凡的视角中,这一斑是家庭责任与工作职责无法兼顾的无奈。在观众的视角中,这一斑可以是荣誉、财富、友情、爱情、亲情……所以到最后,我认为这部电影其实在讲选择。颁奖典礼怎么样,其实早在电影开场第一个镜头就已经揭晓了:这场典礼会如同那个场置的组装过程一样,充满失误与纰漏,但最终领导们看到的只会是一个完好的场置。而对于看到了这个变数横生,错漏百出的中过程的观众而言,如何理解这部电影,其实更取决于他们选择了谁的视角,又作出了谁的选择。
也许这才是《第一人称》这个名字的涵义。不过除此之外,我还发现很有趣的一点:电影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五个角色各自的故事,但每个人在自己的故事中似乎不是“我”,他们更像是一个受上级/同侪压迫和驱使,失去自我意志的工具人。这场颁奖典礼的前前后后,每个人都身处其中,但每个人都身不由己,第一人称视角中的他们都没有在做自己,反而是半被迫地做其他人希望他们去做的事情。职场像个漩涡,一旦被卷进去,似乎就只能随波逐流,无法脱身。唯一脱离这个漩涡的是最年轻的菲菲,她勇敢地放弃了现有的工作,去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呢?更多的人都只能像一凡一样,为了养家糊口,得过且过地在漩涡里浮沉,任由岁月打磨棱角,只有在夜深人静之时,本我才有机会在自我底下探出头来喘一口气——可本我所能做的,也仅仅是捶爆那个破奖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