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会长江

再会长江

228

    9.0

    • 主演:竹内亮

     影评-分集剧情

     正序

    《再会长江》被竹内亮深深圈粉

    再会长江:一部深情而真实的纪录片之旅。十年前,竹内亮导演在NHK拍摄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时,留下了一个遗憾:未能拍摄到“长江源头的第一滴水”。十年后,他迁居中国南京,决定弥补这一遗憾。在两年的精心准备后,他再次踏上了6300公里的长江之旅,与旧友们重逢。这次,他的镜头下,不仅有壮美的自然风光,更有普通百姓的朴实笑容和令人潸然泪下的动人故事。竹内亮的纪录片《再会长江》不仅展现了长江沿岸的风土人情和百姓的真实生活,更揭示了中国经济腾飞后的十年巨变。作为在中国生活近十年的外国人,竹内亮导演在完成十年之约的同时,也希望让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人、真实的中国。电影版由竹内导演的重新剪辑,将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体验。影片中的画面细腻而生动,配乐深情而动人,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而美丽的长江世界。竹内亮导演的镜头下,长江的壮美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影片中的故事令人动容。无论是那些为了生活而奋斗的普通人,还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坚韧不拔的人们,他们的故事都让人深感震撼。竹内亮导演用他的镜头捕捉到了这些生活中的细节,让观众看到了中国人的坚韧和善良。总的来说,《再会长江》是一部深情而真实的纪录片。它不仅展示了长江的美景和中国的变化,更揭示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这部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鲜活的中国,也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敬意和感激。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部影片,我强烈推荐你去看一看,它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思考。

    可能受贾樟柯三峡好人的影响,对长江也是有一种特别的情感连接,前阵还在蓬蒿剧场看了个非常小众的三峡移民纪录片,所以这次北影节抢票的时候,看到片名就被吸引了,当发现导演是个日本人的时候,觉得必须要看一看了,很想知道一个日本导演的视角会是怎样。

    在此之前,没有注意过竹内亮的存在。但作为一个日常习惯的好学生心态,看电影前一天,强行挤时间刷了三集同名纪录片,希望这样在看电影的时候对背景能有更多了解。

    电影版的《再会长江》,和纪录片的顺序是反着来得,纪录片中是先从青藏高原寻找第一滴水开始,然后到香格里拉、泸沽湖、重庆、三峡、上海这样的顺序,电影中是逆流而上,从城市开始,茨姆成为倒数第二个故事,最后是高原冰川的尽头。

    在映后活动上,导演解释说之所以电影颠倒顺序,是考虑国外观众对青藏高原、香格里拉这样的地方并不熟悉,而上海、重庆、南京都是国外观众熟知的大城市,放在开篇,更容易看进去。

    整个看下来,结合映后活动导演的回答,觉得可以提炼出两个关键词:“好奇心”和“真诚”(或者说“真实”)。

    有人问导演为什么会选择棒棒、摩梭族这样的一些群体,他说主要是出于好奇。这点特别理解,作为一个业余的人文摄影爱好者,也会想去拍这样的一些题材。因为他们与自己的不一样,好奇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也是因为这种好奇,可以拍到打动人的一面。

    映后活动上有一位观众问导演,作为一个摄像,想去跟拍某位写过书的快递员,这个题材是否值得。这个问题听起来其实是有点不太舒服的,首先,和电影本身完全无关,活动开场主持人就提示希望问题和电影相关,而这纯粹是在寻求个人职业建议;其次,当你在问值不值得的时候可能已经输了,尤其是问一个对你自己很不了解的人,很多时候值不值得是个内心衡量,是个小马过河的问题。导演听了应该也很无语,但还是努力给了几句回复:想拍就去拍,我不了解这个想去拍的人,所以也没法给具体建议。

    其实,我不知道,导演本人,在拍这些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值不值得。也许想过,但这显然不是困扰他的问题。想拍就去拍了,即使无法大火,即使在物质投入方面不值得,那拍了自己想拍的东西,也是值得的。有观众问他会不会负债,他说不会,他会算钱的(全场大笑)。

    关于真诚,非常喜欢导演和人物的聊天,当导演在说话的时候,B站经常会出现“聊天鬼才”这样的弹幕。很多时候导演说出来的话,可能对很多人都是默默心里闪过却不会说出口的一些话。比如摸着71岁的棒棒蒋先生的背,说自己的背就很软哈哈哈。我感觉,他就是把下意识想说的一些话,直截了当的说了出来。竹内亮,一定是个不怎么内耗的人。

    合影环节问了导演一个问题,在十年后去见那些故人之前,是怀着怎样的情绪和期待,有没有什么预设?他思考了下说,没有,就是去拜访老朋友那样的心情。在纪录片里,有更细节的一些画面,比如和71岁的棒棒在出租屋里一起吃饭,特别同意大家的评论,这不是每个导演都能做到的,特别生活,特别自然。也是因为有这样一位不设防的导演,才能有这么真实的记录。

    也有人问到,作为导演,他为什么会出镜,而不是像其他导演那样在摄像机的后面。他解释说,这样才更真实,如果他躲在后面和人对话,那被采访的人会紧张、不自然,但在前面就可以像聊天一样,很自然。真的是一个非常会搞气氛的人。当然,这样的话,就会需要导演对摄影师非常信任,因为无法时常站在镜头后面监督。所以他的摄影师也是合作了许多年的人,很靠得住。 不过他的第一句回答可不是这个,而是:因为我长得帅(哈哈哈)。

    在所有故事里,茨姆和棒棒的确实非常出彩,他的纪录片拍摄对茨姆的一生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有些期待十年后会怎样,茨姆在见了更多外界繁华之后,还能继续保持现在的初心么?

    青藏高原上偶遇藏民那段,也很动人,尤其是索南旦真那段藏语独白,很美。

    最后,再吐槽下映后活动上那些问题,可能三分之一都是和电影无关的,询问职业建议的,甚至问导演电影如何分账,这真的合适吗?注意到一个女孩,屡次举手没有被点到之后,大声喊了出来依然没有抢到话筒,然后她就离场了(当然她也可能是有事要离开,不做过多揣测)。

    不知道为什么,觉得这么一个纯粹的、真诚的电影,为何观众席里如此浮躁?是因为导演作为一个网红,日常形象太亲民了么?

    真心希望导演还能保持这样的初心,因为好奇所以去拍,用最自然的镜头记录最真实的画面,在日常点滴中不经意的传递感动。

     再会长江剧照-图片

     再会长江用户评论-观点

     正在加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