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朗宁版本

白朗宁版本

603

    8.0

     影评-分集剧情

     正序

    白朗宁版本

    《白朗宁版本》是一部令人感动的电影。故事围绕着哈里斯这个古典文学教授展开,他被迫提前退休,学生们对此毫不在意。这让哈里斯感到自己的研究毫无价值,变得无人问津。更糟糕的是,他并不知道妻子米莉早已背叛了他。在人生的暮年,哈里斯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然而,一本勃朗宁翻译的《阿伽门农》改变了一切。这本书被哈里斯的一位学生送给他,让他重新找回了勇气和自我。这本书成为了他重新踏上人生旅程的引导。电影通过哈里斯的故事,向观众传递了重拾信心和重新定义自我的重要性。

    影片的剧情紧凑,情感真挚。迈克尔·雷德格瑞夫在饰演哈里斯这个角色时,展现出了他的演技实力。他将哈里斯内心的挣扎和失落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的痛苦和希望。简·肯特在饰演米莉时也表现出色,她将角色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的摄影和音乐也值得一提。摄影师通过精心的镜头运用,将哈里斯内心的孤独和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音乐则为影片增添了一层深情。整体上,《白朗宁版本》是一部情感真挚、思考人生的电影,它提醒我们重拾信心,重新定义自我。

    原谅我,这回真的不是标题党,也不是故意耸人听闻。阿斯奎斯家这孩子的电影就是这么拍的!

    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位曾经的牛津毕业生,学业很优秀,拿过不少知名奖学金,还拿过double first,意气风发地来到一所公学当古典文学教师,他起初必定像所有立志投身教育事业的年轻人一样满怀憧憬,坚信自己能当个好老师,教书育人,然后像《万世师表》里的奇普斯先生一样桃李满天下,备受师生尊敬,安然度过没有遗憾、并不显赫,然而光荣的一生。可是他忘记了奇普斯先生也曾有过困顿潦倒的阶段,若非诚挚的友情和爱情挽救了他,使他焕发出新气象,赢得了学生的欢心,那么很容易想象,奇普斯先生不会成为什么万世师表,而会像这位牛津来的年轻人一样,碌碌无为地在公学里熬到中年,枯燥、严肃、刻板,不被学生喜欢,与同僚也不合群,被所有人忽视,成为十足的生活和事业的双重loser。

    影片开始的时候,这位古典文学老师已经面临人生中最糟糕的窘境:他心脏不好,被迫从任职的公学离职,调去一家为落后生开办的学校,年薪只有200镑;他的妻子与化学老师私通,看来人尽皆知;校长拒绝给予他退休金,理由是他年龄尚未达到,也不符合破例的条件;妻子得知退休金无望后,口出讥讽,怨恨不平;绝大部分学生为他即将离去而兴高采烈,他们对他毫无尊敬,还因为他每每不容情面,而将“希姆莱”这样的蔑称冠在他头上。

    做老师做到这种程度,可谓失败至极。但这位失败的古典文学老师究竟是不是一个好老师?他教学极其认真严谨,对学生尽职尽责,从不行打击报复之事,即使明天就要离开学校,他今天依然一如既往上好最后的一堂课,还不忘利用中午时间为上周缺课的学生补课。他也决非缺乏才华,他在牛津的学业自不待言,他似乎还放弃了伊顿的好职业,他用诗歌体英译的《阿迦门侬》令希腊文学生赞不绝口,称之胜过白朗宁(Robert Browning)的译本。他既非无师才,又非无师德,缘何落到如此难堪境地?这可能就要归结于性情和教育艺术的问题了。他过于严肃刻板,不够平易近人,又严格地恪守内在的律令,不够通情达理。对于他而言,学生错就是错,对就是对,不够好就是不够好,没有什么需要曲道而行,他都给予当面指出,毫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承受。这样的老师诚然不是坏人,但也诚然很难得到学生喜爱。他的课堂井然有序,但缺乏生气。外人对他的评论是,他什么也不恨,什么也不爱,似乎也什么都不在乎。

    故事一开始就是如此窘境,还要想怎么转圜?若你以为学生塔普洛作为送别赠礼、感动得这位老师俯首呜咽的一本白朗宁版《阿迦门侬》就是打破僵局的关键,那你就错了。即使它曾是关键,也被老师那红杏出墙的妻子的一句残酷真言给抵消了积极作用。当老师刚刚以为“啊,原来还是有学生惦念我的,原来我也并不是没有一个人爱”的时候,当老师像献宝一样把这本赠书给上门拜访的化学老师看的时候,她冷冷地说,塔普洛在早上刚刚模仿了他,嘲笑了他,被她看见了,塔普洛送这本书给他,只不过是怕他因此芥蒂而不让他升级。老师像被扎破的皮球一样,顿时颓然。被愚弄被蒙骗的羞耻感深刻地刺伤了他。没有什么比伪装成好意的恶意更伤人的了。

    真正的转机既不在塔普洛,也不在白朗宁版本,也不在开始很容易引人误会的新任古典文学老师身上,而在于——一直潜伏老师身边的化学老师身上!对,就是与老师的妻子私通的化学老师!这位化学老师比老师年轻,比老师讨人喜欢,当然更讨学生喜欢,比如塔普洛就特别希望能升级,明年转到他那里上化学班。当化学老师看到古典文学老师如此被伤害,被侮辱,他受不了了!他幡然醒悟!试想想,难道从前古典文学老师就不惨么,就不倒霉么,就不受妻子不待见么?而明知是这样还和老师的妻子私通,还屡屡登门,假借拜访之名行勾搭之实,这位化学老师的良心实在是大大的不好。因此,此时的翻然醒悟、良心发现,与老师妻子瞬间的断绝关系、划清界限,也实在是大大地令人错愕!令人越想越觉不对头!若说停止搞小三还能勉强用良心发现来解释,那接下去,逼老师立刻与妻子离婚,就无论如何不知该如何解释了!

    影片至此,滋味迥异。再演下去,已经成喜剧了。校长晚宴上,一群夫人在屋子里头聊八卦,一群绅士在另一间屋子里打桌球,在餐厅里,化学老师与古典文学老师面面相觑,对峙谈判。化学老师说,你赶紧离婚,这是你唯一的机会;古典文学老师说,我和她结婚已经是第一个错误,我不想犯第二个错误,我们都没能给予彼此需要的东西,我们彼此都是错误,正应该凑合在一起;化学老师直接逼上前去,说,我不管你是不是相信我,也不管你会不会接受,我反正是要帮助你;古典文学老师回答,你别指望我会重复在塔普洛面前流露出来的可耻感情,那感情已经成了尸体,不会再发生了;化学老师说,尸体可以苏醒;古典文学老师答,哦,我可不相信这个;化学老师笑了,我作为科学家倒是相信的。……接下去的对话越发像两个孩子吵架,一个盛气凌人,咄咄逼人,扬言一定要在老师9月份就职新单位后立刻去看他,并约定日期;一个招架无力,步步退让,最后被套出了学校名、地址,并丧权辱国地答应了遵守约定,接受探访。古典文学老师再度在人生紧要关头完败。但这次的完败,焉知不是幸福的。。。

    在校长家的露台上,眼观夜空爆开的烟花,已经什么也不是的老师妻子失落地说,“我得说这很可笑,你邀请他和你在一起。”古典文学老师闭着眼,昂着头:“不,我没有邀请,他自己提出来的。”……完全人生赢家的心态了好么?接下去的离职演说,诚恳的自省与检讨,自己误人子弟,自己没有尽到老师的职责,都已不在话下,师生众的热烈掌声,也已不在介意之中。他接受了化学老师的一切提议,不再试图保留婚姻,并且坚决不与妻子一同离去,而是像化学老师建议的那样,准备在学校呆到9月份就职那天。我们可以想象,即便到了新学校新环境,有化学老师这个好基友的陪伴,人生必定不会无聊孤单。

    阿斯奎斯家孩子拍的这个片子,真不知是何居心。

    题外话,《万世师表》里我最喜欢的角色是奇普斯的那位好朋友,在学校里关怀他,在他困顿时邀请他去欧陆旅行,奇普斯结婚时陪着他一起高兴,然后在大战中加入了德军?……

    本片导演安东尼·阿斯奎斯是玛歌(Margot Tennant)与阿斯奎斯首相的孩子,玛歌是阿斯奎斯首相的第二任夫人,他的第一次婚姻为他带来了四个儿子,四个儿子都出类拔萃,一战爆发时全部服役,长子雷蒙德,律师,在近卫掷弹兵团,1916年9月阵亡;次子赫伯特,律师,诗人,在皇家炮兵部队;三子亚瑟,准将,三次DSO获得者,曾任皇家海军师胡德营指挥官;四子西里尔,律师,法官,伦敦城团第16营上尉。相对他的这四个几乎全部继承了他法律衣钵的孩子,玛歌的孩子安东尼则往艺术道路发展,成了著名的电影导演,拍摄了诸如The Winslow Boy (1948),The Browning Version (1951),The Yellow Rolls Royce(1964)等一系列电影。

     白朗宁版本用户评论-观点

     正在加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