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故事的影像化

道德故事的影像化

297

    10.0

     影评-分集剧情

     正序

    道德故事的影像化

    《道德故事的影像化》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纪录片,它是Criterion于2006年发行的《六个道德故事》系列DVD套装中的一部分,也是《蒙索的面包店女孩》的附加内容。

    这部纪录片通过对导演埃里克·罗梅尔的采访和他的作品的分析,探讨了道德故事在电影中的影像化。罗梅尔是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先驱之一,以其对道德困境和人性的深刻触摸而闻名。

    通过对《六个道德故事》系列电影的剖析,纪录片揭示了罗梅尔如何通过电影来探索人类的道德选择和行为。这些电影以简洁而真实的方式展示了人物面临的道德困境,并通过他们的行为和决策来揭示人性的复杂性。

    纪录片中的采访揭示了罗梅尔对电影的独特见解和创作理念。他强调了电影作为一种表达道德故事的强大媒介的能力,并解释了他如何使用镜头语言和剪辑来传达情感和道德冲突。

    《道德故事的影像化》是一部对电影创作过程和道德故事的深入探索。它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电影如何通过影像化道德故事来触动人心。

    太珍贵的影像资料了。

    好的对话,尤其是挖掘这些大师的思想的,那些浅薄的美女帅哥知名记者(我国的)是无法完成的,这个对谈者是跟他有过多次合作的制片人,也自己拍片,虽然量级上稍差,但却能够提出关键问题,而且是匹配的对谈者。

    拍摄时侯麦已经86岁高龄,虽然瘦弱的身体蜷缩在扶手椅内,但是多次没等提问者问题完全问出来,侯麦已经开始了回答,他的思维太敏捷了。这个印象我在2017年初的的一个关于巴菲特的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 Becoming Warren Buffett中,看到巴菲特的反应速度和回答问题的简洁、精确中也看到了。这些智者,伟人,一生都在从事一件事情,而且从未停止过思考和进步。

    这个资料,如果对侯麦感兴趣,而且看了他大部分影片了,就可以看起来了。也许你心中积累的问题大概就可以得到一些回答。我举几个例子:

    1. 拍摄地点、内部装饰。

    2. 色彩问题。

    3. 台词,还有他作品的文学性问题。

    4. 画幅比例,如何看待数字摄影,到影院观影还是在家看dvd.

    5. 拍摄经费。他用胶片特别节省,分镜早就在脑中,所以很节省胶片,不由得想到了王家卫。

    看这个纪录片,我会不由得把侯麦、伯格曼、小津安二郎、成濑巳喜男、沟口健二联系起来。想比较欧洲,日本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日本显然要强于欧洲,可能也因为侯麦毕竟是法国人,不是战败国。所以,他作品中的法国并没有被战争影响的痕迹。但即使作为战败国的日本,电影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受到战争的影响也是有限的,电影事业并没有断,这一百年来日本有那么多高产,长命,质量稳定的电影导演。倒是我们中国,仅就电影来观察,我们大概是受战乱影响更多的国家,而这个战乱,我目前可以说内乱远胜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扯远了。

    侯麦同《电影手册》不能分开谈,杂志较于专业期刊和专著更能够贴近有兴趣,有意愿的业余研究者,可以提供给他们稍微专业的一些知识和见解。在盛世中国,我们的这一部分,也大概被这互联网,数字化浪潮又给冲刷的不见了痕迹。

    我们大概是建立在沙子之上的一种文明吧!

     道德故事的影像化用户评论-观点

     正在加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