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春秋

爵士春秋

474

    10.0

     影评-分集剧情

     正序

    爵士春秋

    《爵士春秋》是一部集喜剧、音乐、歌舞于一身的电影。这部影片集结了七十年代爵士乐的精华。它在1980年第33届戛纳国际影戏节上获得金棕榈奖,并在1979年的第52届奥斯卡上获得最佳打扮设计、最佳剪辑和最佳音乐三项金像奖。

    作为一个音乐剧迷,即使你不太熟悉金像奖导演Bob Fosse这个名字,我敢打赌你也肯定听说过他的另外两部大获成功的作品《芝加哥》和《歌厅》。Fosse分别是这两部音乐剧电影版的编剧和导演,而他的另一部著名作品就是《爵士春秋》。

    《爵士春秋》可以说是Bob Fosse本人的半自传影片。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Joe Gideon的百老汇资深导演。他天马行空,我行我素,才华横溢,但由于没有建立起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事业的压力和情绪的纵脱使他变得悲观厌世,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最后,他在自己作品的歌声舞影中哼着《再见我爱》走上了不归之路。

    人生就是如此无常,就像Gideon先生一样,他可以创造票房奇迹,可以吸引各式各样的女子投怀送抱,但他和我们一样,经常对心灵的空虚和肉体的软弱束手无策。然而,我们也可以从朋友的聊天中找到志同道合的快乐,可以从喜欢的文章中读到自己的心情,可以欣赏美妙的音乐剧,可以时常微笑,可以呼吸到没有SARS病毒的空气。不知道这样简单的幸福上天还会赐予我们多久呢?

    金曲提示: 《在百老汇》(On Broadway)、《自君别后》(After You've Gone)、《重焕活力》(Everything Old Is New Again)、《再见我爱》(Bye Bye Love)。

    很久以来,我一直在等着这样一部影片,当我看到它时,我对自己说:“是它,就是它了。”
     
     它不是励志电影,告诉人们吃苦耐劳以后,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却没有告诉人们,大量财富其实是在富人们的手中流转的,上帝随手丢下的几个馅饼,正好掉在某个“倒霉蛋儿”的头上。
     
     它也不是现实主义的作品,没有声嘶力竭地控诉社会的黑暗,直白地讲诉穷苦人是如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必须用自行车)沿街贴广告的工作,车却被偷了,无人可靠(警察不管),有病乱投医(找巫婆算命),找车无门(遇到了小偷又没有证据),最后被那黑暗的社会压得挺而走险去偷车的苦难历程。
     
     我现在认为,戏剧远比电影要来得波澜壮阔,更加有力量,更加的伟大。戏剧是真正的可以天马行空的东西,它可以更加抽象,它有更加深刻优美的语言,用梦一般的场景来表达现实。用欢快的歌舞来面对死亡。把你带入它的王国,给你注入新鲜的活力,它可以完全地开放,无需要墨守成规、更加耐人寻味。
     
     而这样的林林总总的,竟然是我从一部电影中得到的。而它,就是获得第三十三届(1980)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影片《浮生若梦》(All That Jazz)。
     
     这是一部好影片,在我看来,这简单的几个字,是给它最好的荣誉,因为我没有接着说:“BUT”.
     
     它的导演 Bob Fosse 也是托尼奖和奥斯卡的大赢家《芝加哥》的编剧和《歌厅》的导演,《浮生若梦》可称是Bob Fosse本人的半自传影片。
     
     很难用一种东西来描述它,这里面的男主角是个风流但非常敬业的导演,他叫吉德安。他拍电影、指导舞台剧,同时天马行空、我行我素、才华横溢、随处留情。
     
     片中他的前妻、女儿、露水情人、现任女友陆续出现。在给舞台剧选女演员时,他遇到情人:“这是你家的电话号码吗?”暧昧的微笑,彼此心照不宣。而这一切当然没躲过作为台柱子的前妻的眼睛。仍然是一个眼神的交流,无需语言。这里处理得干净利落,又把一切都表达出来了。

     
     在现实以外,片中还营造了一个如梦境般的空间,他在哪里和一个美丽的白衣女子谈他的少年时光,谈他的偷情,谈他的婚姻。婚姻已经毁了,工作就是仅省下的全部了。
     
     他的现任女友在深夜来到他的公寓,见到他和情人一起睡在床上。
     
     人们不能靠彼此忠贞来维系爱情,但如果不能彼此忠贞,估计这份爱情也就那么回事儿。但以相互是否忠贞来评价是否有真爱,是完全错误的。但我宁愿相信,如果有真爱时,是可以让人对其它感情和肉体关系有不为所动的力量的。这种愿望之所以过于美好,是因为即有忠贞又有真爱难上加难。我们以为找到的爱情,也可能只是一种经济上的需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两个人在一起的花销,远远小于两个单一个体的花销总和)。也可能是一种安全感(一方面:希望被人宠爱,有人保护,有人可以依赖,去崇拜一个人;另一方面:反之亦然。)。也可能是一种共同发展的团队组合。这些可能被人认为的东西,不是爱情。只是有时候”感觉“误导了我们。
     
     爱情并不比友情高级多少,但它因为带有太多性的成份,使两个个体可以通过此种关系合为一体,心理上产生的紧密的联系比友情更能带给人安全感。除了性和更牢固的安全感以外,爱情能提供的东西,友情全都能提供,并且有可能更加美好。大部分人都不会因为自己的好朋友认识了新的好朋友而生气,而不会有人因为自己的情人有了其它的情人而开心。爱情不容易象友情一样给人带来分享的喜悦。
     
     白衣女子问他:“女人?”
     
     他:“希望。”
     
     白衣女人:“美丽?”
     
     他指了指镜中的白衣女子。
     
     他对现任女友说:“我真的爱你”,她说:“我只想好好爱你”,而这些表白,此时此刻看起来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就象他自己对白衣女子说的:“我那么爱她吗?当然不。但,或者有一点是真的。”
     
     在和他前妻的谈话中,他发现他已经不记得从前那些情人的名字了。
     
     我现在不知道是否真的有爱情这种东西存在,因为大部分我们认为是爱情的感情,其实都不是爱情。就象有一个相声里说的:“你知道你的脸在哪吗?”一细分,哪都不是脸。脸到底是什么?爱情到底存在吗?书籍里面强调要找寻真正的爱情,说爱只有以滋养对方的心灵为主要目的时,才是真爱。真爱可能连爱的感觉都没有。而我们平常却恰恰是评着感觉来区分是不是爱了的。当有痛苦产生时,就以为坠入了爱河,其实痛苦的来源可能根本不是因为爱。我们想要相信道理,而我们却拗不过感情。就比如我们可能会爱上一个根本不该爱的人,和一个与自己格格不入的人成为好朋友。这些都是感情占了上风。我们总是追求理性,可能也是缘自于此。为了用正确的思想来引导杂乱的情感世界。
     
     影片中谈论了婚姻、爱情(但我没看到)、性、所谓忠诚,日复一日不变的生活,接踵而至的死亡。而这儿正是影片最恢弘的部分。他躺倒在病床上,回想着他的生活,脑子里孕育出一部他一生中最为精彩的戏剧。
     
     虽然死亡将至,但却未见一点配合治疗的行径,继续在医院里吸烟喝酒、纵情狂欢。
     
     他所拍影片中的一个人物对他说:“我跟你说,吉德安,我能洞察你的想法。你很害怕自己墨守成规。”
     
     吉德安回答说:“是的。”
     
     “我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不甘平庸的恐惧,怕自己不特别……”
     
     吉德安:“没错。”
     
     “关于性那回事,嘿嘿,我不是说你是同性恋,但你真的很女性化的,对不对?”
     
     沉默……“对。”
     
     死亡的篇张《医院狂想曲》在他的头脑中成型,死亡被割裂为:愤怒、否定、交涉、沮丧和接受。它无比的出色,但却永远也无法上演。当白衣女人一点点靠近他时,他竭尽全力推开她,推开这位一直伴他左右的“美丽”死神。他给自己写了一句台词:“我不想死,我想活”(是他抄了阮聆玉,还是她抄了他?或者这是全人类的理想?)
     
     最终,在《医院狂想曲》的《接受》篇中,死亡被欢快的歌舞所礼赞着,他面带微笑走向白衣女子。
     
     苏格拉底临终时曾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哪一个更好,只有神知道。”这是一部令人惊艳的作品,从时空的调度上,语言的运行,叙事的风格上都足见其功力。虽然没有道出爱情的真谛,但欢笑着面对死亡,是对死亡的另一种也是最好的一种诠释。

     爵士春秋用户评论-观点

     正在加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