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车神

永远的车神

151

    9.0

     影评-分集剧情

     正序

    永远的车神

    《永远的车神》是一部纪录片,讲述了巴西传奇车手埃尔顿·赛纳的一生。赛纳是一名一级方程式车手,他在职业生涯中参加了161场大奖赛,获得了41次冠军和65次排头位,三次夺得一级方程式大奖赛年度总冠军。他以勇敢、智慧和奔驰在赛场上10年的表现,创造了非凡的成绩,被誉为“赛车王子”。

    然而,不幸的是,1994年5月1日,赛纳在圣马力诺的伊莫拉赛道上发生了撞车事故,年仅34岁便英年早逝。

    赛纳从小就对赛车充满了热爱,他的父亲在他4岁时就为他定制了一辆小赛车。他在成长过程中展现出了超凡的驾驶技术,17岁时就夺得了南美冠军。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他的梦想是成为世界一流的车手。

    1981年,赛纳来到了赛车运动的圣地欧洲,开始参加方程式汽车比赛。不久,他就夺得了福特1600方程式和福特2000方程式的冠军,开始在赛车界崭露头角。

    在1981年到1983年的三年间,赛纳先后夺得了44场胜利,创造了“赛纳现象”,震动了整个赛车界。

    1984年,赛纳开始参加一级方程式赛车的比赛。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他都能以超凡的胆量和娴熟的技巧在赛道上奋勇争先。他在雨中的表现尤为出色,他的第一次一级方程式冠军就是在雨中取得的。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赛纳赛车生涯的辉煌时期,他几乎每站比赛都排在最前,成为了赛事的代名词。他三次夺得了世界一级方程式车赛年度总冠军,成为年薪最高的车手。

    然而,1994年的赛季对赛纳来说并不顺利。他在前两站比赛中都遭遇了失利,但他决心在第三站取得胜利。然而,在意大利的伊莫拉赛道上,赛纳的赛车发生了严重的事故,他不幸去世。

    赛纳的逝世震动了全世界,他在巴西不仅仅是一位超级车手,还是国家的象征。他的葬礼由总统亲自主持,成为了全国的悲伤时刻。

    我总会思考,若没有伊莫拉的那场事故,塞纳得享天年,是否还会有这样多制作精良的纪录片。

    是的,普罗斯特不会有这样多的纪录片。事故前他们一时瑜亮,事故后阴阳两隔。而今普罗斯特在电视里献声,在RoC出场,塞纳却只能活在影片中,活在Murray Walker的声音里。

    死亡不应该让他更伟大,死亡只是让他的人生定格。人们能怀念什么?不朽的一切。所谓立言、立德、立行三不朽,正是给人怀念的材料。

    这部影片试图回放塞纳的立行。不同于塞纳的其他纪录片,从一开头,就没有死亡的任何提示,更没有神化。只是在讲故事,就像塞纳自己的诉说。

    影片的主线是他的赛车生涯,从登上欧洲赛场,加入莲花,再转到迈凯轮。镜头绵长地沿着时间轴流淌。流俗的套路是把它变成一部年表。《塞纳》仍然是编年史,但是它是一部《左传》,只有活着的镜头,而没有纸面上的议论。

    这是充满荣光的年代,但更是散布着冲突而不平淡的。任何影片都无法回避塞纳和普罗斯特的斗争,而对这个题材的处理才是现高下的。“伟大的斗争”“冤家路窄”“既生瑜何生亮”……你在《塞纳》里看不到这些陈腐的词句。制作者所希望的,也许恰恰是摒弃这些充满了火药味,抑或带着过褒过贬的词句。他们只是希望还原。

    “塞纳的弱点,在于总是要表现他比别人更强。”也许普罗斯特的话才是整片的基调 。塞纳的弱点,在影片中被他一次次的桀骜表现所表现。至此,巴西人的形象里一个没有喜怒的神,或者一个胜利机器愈发远去;他只是一个和你我一样有弱点,并且不懂得掩饰的凡人。

    影片记录了他和普罗斯特的几场著名争斗。尽管声音给了他赛后的那些不服输的强硬言论,但镜头却给了退赛后的刹那落寞。表情,正是直指内心的,而内心,才是让一个逝去的人真实化的本源。

    制作者驾驭了这种表情流露。甚至压抑到暗示的程度。这恰能避免将一个人脸谱化。你会看到塞纳作态地牵起嘴角,但随即乘人不备一般地放下。这种压抑弱点的暗流也就像影片沉缓的音乐一般,有时候被张扬的胜利打破,然而不久便回归了微温的情绪。

    欢愉仿佛是难得的假期。令人忧伤的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死亡,却渐渐笼罩了塞纳的生活。

    “此时他才想到,他在F1中还是可能受伤的。”这对于一个不知退让的人就是死穴:再强大的人,在死神面前总是弱者。我想到的是,佛住世时,释迦族仍然因业力被族灭。逃不掉的Karma。

    Karma的流转到了影片最后才显现出来。塞纳被迫转到威廉姆斯,去完成让自己强大的目标。而这恰前是事与愿违的。这时候的配乐,是下行的旋律。欢愉已经挥别了。在这时候放出他的爱情影像,即使短暂,违和感也是意料之中的。

    还是推进到了那个周末,悲伤压倒了一切。先是巴里切罗出了事故,然后,拉岑伯格遇难了。影片停留在塞纳惊愕的表情。然后便是和医生的那段著名谈话。他想放弃了,想回去钓鱼。

    这也许是他唯一一次承认自己内心深处的弱点。尽管很多影片都试图归结为宿命论,这部片子的旋律走向,却显示了这是一种必然。

    也许塞纳有机会功成身退,然后愉悦地享受阳光和爱情,也有机会和普罗斯特一泯恩仇。可是,那一刻还是到来了。

    影片的处理手法,却不是放大悲剧。尽管它给了不少的篇幅,去记录塞纳在那片缓冲区离开人世间的过程,仿佛是轻诉着:他已离去,带着他的执念。

    直到这个时刻影片才到直面死亡的阶段。而真正煽情的只有这一小部分,有如《辛德勒的名单》最后的彩色部分一般:那些和他握手、亲吻、拥抱、共事、对战过的人,或敌或友,都出现在塞纳的葬礼上。影片中之前的镜头,和葬礼上的镜头交叠。仿佛朝露须臾,蜉蝣一日般,所有的恩仇都归宁静。

    这种回环的手法,在最后的镜头得到了强化。又放出了他最早来到欧洲的时刻。人终归是弱者,并不是神那样无坚不摧,而是和婴儿一样,面对着周遭的爱与恨无能为力,希望变得强大而掩藏弱点,却在Karma的面前被击回。只有回到母胎,才能消寂一切。至此,普罗斯特的话才得到了较完整的诠释。

     永远的车神用户评论-观点

     正在加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