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雨》是一部情节紧凑的电影,背景设定在文革后期的中国。故事发生在一艘从重庆开往武汉的江轮上,几个各怀心事的人被迫共处一室。
诗人秋石被以莫须有罪名关押了六年,现在被专案人员刘文英和李彦机密押送,前路凶多吉少。老大娘登船是为了凭吊在武斗中丧生的独生子。农村女人杏花被迫“卖身还债”,她心里想着心上人,眼泪汪汪。
刘文英和李彦的模样让其他人对他们有所顾忌,两人不得他人待见。此外,还有一个小女孩偷偷溜上了船。大家对杏花的悲惨遭遇感到愤慨,但却无计可施。即使老大娘坚强,也没能影响杏花。杏花最终选择跳江自杀,但被秋石救上岸后,听了秋石和柳姑的恋爱故事后,她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气。
秋石原本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但他没想到他的生命也会再次有亮色。乘警老王得到小女孩的信任,原来小女孩上船是为了找寻父亲。通过她所说的找寻的凭证,老王断定她是秋石的女儿。大家都对秋石的安危感到担忧时,良心受到拷问的刘文英决定不计代价向秋石父女伸出援手。
这篇并不是对《巴山夜雨》的评论,只是借这个条目推荐大陆八十年代前期拍摄的一些电影,我建了一个豆列:
http://www.douban.com/doulist/143383/第一,我喜欢看这些影片,是因为看多了外国影片,于是想看有中国人影像的电影。八十年代前后没有中国人电影?当然不是没有,而是其他年代的喜欢看的少,我觉得八十年代前期大陆电影的整体创作质量是一个很高的水平。就演员来说,张瑜、仲星火、葛建军、刘子枫、斯琴高娃等人,要比现在的演员表演的好看。就是同一个演员自身,他早期的电影也要比后来的好看,比如姜文在《芙蓉镇》里、张丰毅在《城南旧事》里,如果对比一下,就感觉到八十年代前期大陆电影里的演员是在认真演角色,后来的电影演员是在演自己,多数演员都想建立自己的个性化表演特色。我想看的是电影里的中国人故事,不愿意看演员们在电影里装模作样。八十年代以前的电影(不包括民国时期老片),电影演员更不是在演一个人,是政 治化身,更不愿看。所以要想在电影里找中国人的影像,这些电影里最好找,其他电影里不是符号,就是演员自己。
第二,我想看的是电影,不想看某导演的电影艺术。理由与上一条一样,创作人想树立自己的艺术特色,人人想拍部电影,成为电影大师。于是,观众就得跟着他的艺术构思来看电影。甚至每个镜头、剪辑,都要来个匠心独运。有人说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与前两位还是有差别的)等人开启了中国电影艺术启蒙,我觉得他们开了个很糟糕的局面,直接带坏了所谓的第六代电影人。不知从哪看到过一句话,一直印象深刻,大意是如果拿电影来搞艺术,成就的是艺术,毁了的是电影。八十年代前期这些影片的导演、摄影与演员一起,是在为拍好一个电影故事而工作,镜头平淡无奇,但是绝对稳稳当当,不影响看电影。
第三,理由就像标题所说,在这些电影里,能看到中国人的短暂的欢乐,骤雨初歇的轻快,抚摸伤痕的舒缓,对明天的期待。摆脱政 治对个人生活的干涉,是这个时期反思的主题。以《巴山夜雨》这部影片来说,船上的警 察老王,与政 治特派员对立,不忘自己是人民 警 察,是为人民办事。《黑炮事件》中的经理与党 委力争,党 委在这个影片里是负面的角色,结局也不是由更高一级的主持大局的党 委来结尾,现在拍这样的电影恐怕不能公映,而这部影片却获得了政 府奖、金鸡奖。在电影里能够说点什么,只有这个“反思”时期,但是时间并不长,一场雨过去而已,还有接连不断的雨。自由的短暂的快乐,那不过是一个间隙。
这个豆列里的电影,我没有看完,还有我没加进去的好电影,希望大家能给我推荐,分享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