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是一部以1937年淞沪会战为背景的电视剧。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的热血男儿们勇敢抵抗日本侵略者,筑起了铁壁般的血肉长城。然而,他们仍然无法阻挡冷酷无情的铁蹄,上海、南京等地相继沦陷。
在这之后,一些人如汪精卫、丁默群(王志文饰)等,背弃了廉耻,认贼作父,助纣为虐。但也有一些爱国子女如关萍露(马苏饰)、赵世杰(祖峰饰)等,组成了青年除奸团,立誓消灭所有汉奸和敌寇。
关萍露和丁默群这两个身份迥异的人因一件家传的珍贵旗袍相识。关萍露既是报社激进专栏作家,也是大汉奸丁默群的情妇,更是时刻策划将丁默群绳之于法的除奸团成员。在这个乱世中,一段段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展开……
本片改编自《色戒》中王佳芝原型郑苹如以及当年名噪一时的女作家、中共地下党员关露的真实事迹。这部电视剧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英勇抗战精神和爱国情怀,让观众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厚重和震撼。
《旗袍》与李安的那部电影有共同的渊源——《色戒》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而张爱玲的小说则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汉奸丁默村身上发生的史实。丁默村——正是《旗袍》中丁默群的原型人物。因而,从《旗袍》的第一集开始,当五个热血青年要刺杀汉奸特务丁默群之时,观者就不免在脑海之中不断地将之与《色戒》的画面进行叠加。对比之下,愈发觉得这出原本就很粗陋的电视剧更加的粗陋不堪。
其实《色戒》之中的那枚“鸽子蛋”在全剧当中并非贯穿始终的元素,它只是在剧情最为焦灼的时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旗袍》中的旗袍则相反成为了贯穿始终的道具。作者的意图再明显不过——依赖类似于“钻戒”的元素,营造一个狼一般的阴毒的世界对于女性心底那不息的欲望之火的重重诱惑。可我们暂且不论旗袍这东西能否如钻戒一般具有非凡的吸引力,《色戒》之中,令王佳芝欲罢不能的并非那枚钻戒,而是深入骨髓的性爱体验,它像蛇一般钻入女人的心中,噬咬着女人的灵魂。在它面前,再坚固的民族大义、革命情怀都会被慢慢瓦解。而《旗袍》虽然在这些绫罗绸缎之上做足了文章,却始终显得苍白无力——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将一个女人内心的苍茫与挣扎寄托于这些华而不实的衣服上面。更加无法将丁默群这个汉奸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寄予与此。《旗袍》在整个创作的最初阶段就走上了歧途。
另外,我们不免惊诧于该剧在剧作上的那难以理解的粗鄙。从始至终,我们几乎听不到哪怕半句合情合理的台词,这当然是因为几乎每一个角色全都发生了严重的错位。无论是王志文饰演的丁默群还是马苏饰演的关平露,乃至李幼斌饰演的钱鹏飞,这些人物身上无不充满了生编硬造的刀痕斧迹,没有任何一个丰满的人物,更没有任何一条可以将整个剧作有效推进的情节线索。剧作上的粗陋所造成灾难性后果就是,《旗袍》中的一班优秀演员——王志文、李幼斌、刘佩琦、申军谊等老戏骨,完全没有发挥的空间。有的段落,你能够感觉到演员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他们在现场发挥,在努力忘却那糟糕的剧本,而用自己习以为常的方式将作品引向尽可能合理的方向。但无奈一切都是徒劳。
《旗袍》在导演方面也是功力太差,大部分场面处理的如同小儿科一般,这无疑更加凸显了剧情和台词的幼稚。艺术之美往往切忌直白,而《旗袍》之中总是急切地将那些观众早已厌倦的方式一股脑的端出来,罗里啰嗦的对白原本就已经令人心生厌烦,可场面调度上的偷工减料以及表演控制上的飘忽不定更加使得这种厌烦升级成为厌恶。
就制作水准而言,《旗袍》还是能够看出是花了大价钱的,场景变换的非常频繁,各种道具的使用上也颇具匠心。但那些似乎只顾着展示自己花了大价钱搞到了那些场景和道具,而丝毫也不顾及其合理性所在——比如黄金的编钟,要知道曾侯乙墓之中那套震惊世界的青铜乐器是在1979年才出土的,怎么在三十多年前的上海滩就有了更牛的玩意?
这《旗袍》到底是什么料子的,我们还真说不清,它吸引了众多国内一线电视剧演员加盟,无论是王志文还是李幼斌,全都不是随便接戏的主,他们出现在一部质量如此之低的作品之中,充分说明了电视剧市场貌似繁荣之下,所隐藏的混乱和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