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女儿情》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广东三水地区的女性为了生存而远赴南洋新加坡,在建筑工地做女工。她们头戴鲜艳的赤色头巾,被人称为“红头巾”。主角欧阳天晴等三水女孩满怀向往地乘坐大船来到星洲码头。与此同时,前来星洲最大建筑商家族陆家应聘家庭教师的白薇也在同一艘大船上,并偶然结识了年轻帅气的陆家三少爷陆雪亭。
天晴的发小何小蝉为了逃避包办婚姻偷渡而来,下船时因逃票被龙王帮小地痞邝海生讹诈,幸得白薇相助,三个女孩也因此相识,阿海也对一见钟情的天晴念念不忘。
故事中,几个主要角色因缘际会结识了星洲最美丽、富有又神秘的白昼女-南兰小姐。整个剧情展现了华人在南洋的搏斗历程,展示了南洋万千情思,呈现了华人文化的美丽。
《南洋女儿情》以其波涛壮阔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表演,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剧中的角色形象鲜明,剧情跌宕起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该剧也通过展现历史背景和华人文化,让观众更加了解和体验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
你有一个闺蜜,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成年后,你为了生计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而闺蜜嫌弃家里介绍的对象又矮又丑,便偷偷溜进你坐的轮船里偷渡。
结果她被人逮住,还连累了无辜的你。
好在,一位富家千金出手相助,出钱帮她解围。
可闺蜜非但不感恩,反而用最险恶的心思,揣测自己的恩人。
“这些富二代就愿意当好人,用钱换取别人的感谢和尊敬,将来才能嫁到更好的人家去。”
恶心!
闺蜜从此就赖上了你,理直气壮地吸你的血。
“反正我都跟着你来了,把你当亲人,你就得养着我!”
“我知道你仗义,你有一口饭,就不会让我挨饿。”
到了工地,工头不肯收她。
这岂能难倒撒谎成性的闺蜜呢?
她编造身世,把自己包装成父亲早亡,母亲重病,被迫背井离乡赚钱养家的苦命人。
恶心!
白天,你要在建筑工地搬砖、和洋灰,还得被她拖累:
别人都是一根扁担,担着满满两桶水泥。
而你闺蜜却连半桶都扛不动。
多出来的水泥咋办?她不是还有你这个“亲闺蜜”嘛。
她抬不动的,就全都算到了你头上,但赚的工钱一分都不会给你。
一天下来,你的肩头血肉模糊。
而她却在埋怨工作压力大,伙食又太差。
恶心!
闺蜜不思进取,将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归因于家世。
“都是因为我生的不好,没生在富豪家里。”
如何逆天改命?
嫁人。
在你闺蜜看来,女人的命好不好,取决于嫁的人好不好。
你正直勇敢,勤劳肯吃苦,所以人缘特别好,也有不少异性喜欢你。
结果闺蜜这么说:
“你说你,长得也不比我好看,咋这么招男人呢?”
不仅如此,她还在工友里造你的黄谣,说你出卖肉体傍上了包工头。
消息传到你耳朵里,她非但没有道歉,还怂恿你去色诱包工头,到时候封她当个小工头,可以名正言顺地摸鱼了。
太恶心了!
你闺蜜这样的人,有福可以同享,有难啊……她先走一步。
后来你意外被困火海,为了救人被掉下来的房梁砸晕。
闺蜜就在旁边眼睁睁地看着。
然后撒腿就跑,把你独自扔在火海中等死。
真服了!
你上辈子得杀了多少人,这辈子才能遇到这种极品闺蜜?
这个奇葩闺蜜,出自央八新播出的一部国产年代剧:
《南洋女儿情》
剧集在央八刚播出没多久,就冲上了收视率榜一。
*图源网络
但这角色,实在是不讨喜。
不只是我们讨厌她,在某瓣讨论区随便一翻,没几个在聊剧情,全都在骂她。
这部剧的原班人马,曾经在3年前翻拍了年代剧《小娘惹》。
原版的某瓣评分高达8.5,讲述一个大家庭几代人的恩怨情仇,融合娘惹文化的精髓,展现新加坡的历史变迁。
而翻拍版的评分,只有可怜的4.8。
因为它去其精华,自创糟粕,把《小娘惹》拍成了一部苦情狗血妇道大戏,堪称《娘道:新加坡分道》、《新加坡的烟雨蒙蒙》。
这回郭靖宇导演学乖了,他去当监制,把一位郭姓本家推出来当导演挡枪。
有一说一,《南洋女儿情》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坏。
因为它填补了国产剧的一部分空缺,讲述发生在南洋,特殊年代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并不为人所知的中国女性——“红头巾”。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一批来自广东省三水县(现佛山市三水区)的中国年轻妇女,背井离乡漂洋过海,来到新加坡打工。
她们大多聚居在牛车水区的豆腐街,辗转于各个建筑工地。
来自农村,文化水平较低。
除了一小部分到胶厂当杂工外,大多都戴上红头巾,到建筑工地做些和洋灰、挑砖块、搬木料的粗活。
这群以吃苦耐劳著称的女工人,就被称为“红头巾”。
编剧和导演应该也做了不少功课。
比如称呼。
过海不叫过海,叫“过番”。
这是闽粤方言,广东福建人称离开故土,到“番邦”南洋谋生为“过番”。
“红头巾”的头领,大家都管她叫“大家姐”,而不是“大姐头”。
生活在潮汕地区,或者看过不少港片的应该都知道“大家姐”的意义。
前面几集,《南洋女儿情》还反映了不少南洋的民俗。
比如“游神”。
东南沿海地区的人们,在喜庆的节日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
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
还有歌谣。
“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钱银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共妻房。”
字字泣血、声声诉情的“过番歌”,诉说着一代人的艰苦生活。
剧中也确实反映了“红头巾”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境。
有个红头巾为了赚钱,被迫离开组织,去外边同时打三份工。
为了什么?
为了让老家的丈夫,有钱娶小老婆!
背负着生活的重担,遭受着丈夫的背叛,她非但不埋怨,反而心怀愧疚:
“我在星洲(新加坡)打工,没法给丈夫生孩子。”
*奢望小老婆的孩子将来赡养自己
但是越往后看,味儿就越不对。
首先,人设太不讨喜了。
开头提到的绿茶闺蜜,只是其中平平无奇的一员。
无论是主角欧阳天晴,还是随便一个配角,都让人爱不起来,更别提代入。
先说主角。
她是典型的混不吝的刺头、运气极好的莽夫、理直气壮的弱势群体。
刚到新加坡,就给偷渡来的闺蜜找场子,连累了同行的十几个姐妹;
加入“红头巾”第一天,就教训“大家姐”。
“你作为大家姐,出了这样的事你得管!”
“如果我是大家姐,我会把姐妹看得最重,而不是钱。”
不光爱教上司怎么做事,还要教上司怎么做人。
上班第一天,她顶撞管事,还把不分青红皂白地揍了小工头。
要不是小工头是个好人,她们一群红头巾都要丢饭碗。
就女主角天晴这种情商,现实中能活过两天,我算她抗揍。
于是编剧赐予她一种诡异的、不讲道理的超能力——不打不相识。
第一集,她用大逼斗加左正蹬,踹开了地头蛇阿海的心房;
大家可能看过这段离谱的cut。
两人素昧平生,阿海金角大王附体,上来就是一句:“我叫你一声老婆,你敢答应吗?”
他叫了,她踹了,他一整个爱住了。
别问我为什么,可能是那一脚把他淤积几十年的脑血栓踹通了。
第二集,天晴又是一顿乱棍,打动了小工头的“芳心”,说什么都要提拔她在工地里当工头。
后来求爱不成,甚至霸王硬上弓。
和其他人相比,这几位都算正常人。
在这部剧里,你能看到各种妖魔鬼怪:
有平生只干两件事:做赔本买卖和打老婆的陆家老二;
有智商和情商双双沉入马里亚纳海沟,单相思的“十三点”金二小姐;
有《学说话:从入门到入土》的情商课资深订阅者,留洋富二代家庭教师白薇;
人设差也就算了,剧情还特别俗套、狗血。
本以为《南洋女儿情》讲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我国广东沿海女工下南洋务工的历史。
这部剧在宣传期也明确表示,故事将围绕“红头巾”的奋斗故事展开。
然后前10集“红头巾”的戏份不到三分之一。
分出一条线,讲新加坡建筑世家陆家的豪门恩怨,突出一个狗血。
又分出一条线,讲当地女人的保护神“白天女”。
名叫南兰、住在“女神酒店”、家财万贯、美丽动人……
显然是在联动原班团队制作的迷你剧《女神酒店》。
那部剧无论是世界观背景,还是人物设定,对标的显然是韩剧《德鲁娜酒店》。
设定又撞梗《第八号当铺》。
咱们先把《德鲁娜酒店》疑似抄袭《东宫》的事放一边,单看人设和颜值。
不是我踩一捧一啊,IU的张满月长这样:
而《南洋女儿情》的白天女,号称美貌动人、天生尤物。
从开头的“白天女游神”,到第五集亨得利和李先生为她争风吃醋,甚至大打出手,都在强化这个印象。
结果造型是这样:
*就……好土
摘了面具,长这样:
不是说她不好看,但岳丽娜老师毕竟已经50岁了,实在是不太合适…
“天生尤物”?“美貌动人”?
郭靖宇导演,不是,监制。
你可以宠老婆,但别难为我们观众啊!
本着真听真看才敢说真话的原则,我咬着牙又看了5集。
发现编剧编的,还不如我家的擦屁股纸。
本来想看的是“红头巾”的奋斗史,结果我看到的是啥?
四集加起来女主戏份不到二十分钟!
甚至有观众提议,把剧名改成《陆家孽缘史》。
剧的重点在豪门恩怨,而不是反映“红头巾”的真实生活,遇到了哪些困难。
“红头巾”管理极其混乱,新人加入后没有任何培训,完全是一脸懵逼。
“大家姐”更是没有一点家长的样子,带头搞私斗,甚至导致和“蓝头巾”水火不容。
是不是在抹黑“红头巾”?
我们都知道,“红头巾”的生活很惨。
但是在编剧的笔下,赚的钱寄给家里算惨、被包工头吼几句算惨、咸菜就大米饭算惨、偶尔还能吃上一顿叉烧算惨、被男性工友开黄色玩笑算惨……
别说是当年,现在干工地的女性,哪个不比这惨?
是不是编剧在弱化“红头巾”遇到的困难?
她们又是怎么解决这些困难的?
靠女主天晴撞大运、攀关系。
女工人在工地没有厕所,只能找个地方就地解决,隐私很成问题。
天晴找小工头反映情况,第二天就盖起了女厕所;
高层内斗,工程被迫停摆,“红头巾”们面临失业。
还是天晴碰巧结识了“白天女”,又碰巧在宴会上救了她的命,这才让“红头巾”们有活儿可干;
而“红头巾”展现的只有疏忽的管理、和蓝头巾的内斗雌竞、对人命的漠视、遇到困难坐以待毙的被动。
这样的群体,凭什么被歌颂至今?
果然,《南洋女儿情》播出后,就有潮汕地区的网友出来现身说法。
剧里反映的南洋生活,“红头巾”的精神面貌,都和现实出入较大。
上世纪初,以新加坡为代表的的南洋,正处于西方殖民下的飞速发展期。
但是性别严重失衡,15个人中只有1个女性。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殖民政府颁布《外侨法令》。
华人男性的移民名额,被严格限制在每个月1000人。
但是对女性和孩子,则完全没有限制。
于是广东沿海城市,大量女性涌入南洋。
她们中,有拒绝包办的恶劣婚姻的“自梳女”;
有追求平等机会却面临失业的纺织女工。
也有来自三水的“红头巾”。
面对移民早期恶劣的生存环境,“红头巾”们自尊自强、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自身的生活。
她们为新加坡的各项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逐步受到海内外社会各界的尊重。
在新加坡的国庆游行庆典上,其中一辆花车会以“红头巾”为主题。
“红头巾”的故事,已经被写进新加坡小学课本中。
博物馆里也有“红头巾”的纪念塑像,甚至出售以她们为原型的玩偶纪念品。
“红头巾”,成为对三水女人独有的尊称,成为展现华侨妇女高尚人格的特有名词。
剧中除了红头巾之外,还提到了另一个群体——蓝头巾。
编剧将她们塑造成拉帮结派搞内斗的“反派”,处处和红头巾过不去。
然而现实中的“蓝头巾”,主要来自广东花县和清远。
她们也和“红头巾”一样,主要在工地搬砖打工,或者去工厂做些搬运工作。
和“红头巾”的关系,也不像剧中那样水火不容,更不会因为双方的私仇上升到集体殴斗,甚至闹出人命。
对《红头巾》的生活感兴趣的,可以看一部1986年的新加坡剧《红头巾》。
很多潮汕地区的朋友,小时候应该在电视台看过。
还有一部纪录片,叫《下南洋》。
对那段历史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从这部纪录片里窥见“南洋潮”。
总之,《红头巾》的故事,并非女性与旧社会决裂,和束缚自己的封建礼教抗争。
也不是如剧中那般狗血琼瑶。
而是为了生计,迫于大环境的无奈远走。
愿国家继续强盛,人民不必为了生计远走他乡;
愿社会更加平等,不再有人因为性别遭受歧视和欺凌;
愿编剧和导演都长了脑子,别再用狗血去歪曲历史;
如果你认同我的观点,不妨点赞关注,把它分享出去。
也别忘了今年的西瓜PLAY为我投上一票,感谢大家的支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大力